還是楊老率先開了口:
“一個費米子算符,一個變價態描述,震盪峰訊號可以透過共軛矩陣轉換”
“所以諸位,我們這次發現的其實是兩顆”
“超對稱粒子?”
幾秒鐘後。
特胡夫特、希格斯、波利亞科夫等人同時輕輕點了點頭。
見此情形。
刷——
整個釋出會現場,有上百位的理論物理學家再一次被驚的從座位上站了起來,用力向前伸著脖子,想要看清第一排的情況。
各大網站的直播間內,第七次刷過了密密麻麻的問號:
【??????】
第十排的陸朝陽則與克里斯汀對視一眼,二人有些複雜的撥出了一口氣:
“果然如此.”
他們在很早之前就想到了這個模型,只是計算方面一直沒有取得準確的進展,只能說思路稍微快了點兒。
而坐在楊老等人不遠處、之前一直在冷眼旁觀的鈴木厚人,此時的腦海中同樣一片空白:
超對稱粒子?
怎麼可能是它?!
超對稱。
這是理論物理中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數學結構。
早先曾經提及過。
所謂超對稱理論在釋義上其實很簡單,就是指每一個粒子都有其超對稱伴子。
即費米子一定有一個身為玻色子的伴子,例如膠子跟gluino。
反過來,玻色子的伴子一定是費米子。
同時這個理論可以一定程度上支撐超弦模型,屬於一個非常前端的理論。
但從整個理論跨度來說,超對稱理論的出現遠遠不止表面上這麼簡單。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
縱觀人類物理史,任何新理論的提出都是由物理動機.或者說需求驅使的。
這些動機可以來源於舊理論和實驗的矛盾,也可以來源於舊理論自身的不自洽性,甚至可以來源於純粹數學事實的驅動。
比如之前所說的夸克模型。
它就是因為當時物理學界發現了質子內部還有構造,需要有一個東西對質子內部進行解釋,由此才促生出來的一種框架。
更容易理解的是日心說,這理論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心說本身不太自洽。
而超對稱理論出現的“動機”,主要有三點:
暗物質需求、
可能存在的最大時空對稱性、
以及規範等級。
其中暗物質需求最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