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希格斯朝他道了聲謝,取過稿紙看了起來。
「24個生成元....8個膠子,3個弱相互作用玻色子,1個光子,標準模型佔去12個,那麼剩下的12個就是新引入的弱相互作用.....」
「其中3個向量場帶,每個帶+4/3的元電荷,耦合下型夸克場—1/3和帶電輕子場帶—1元電荷,實現下型夸克與帶電輕子的相互轉變....」
「耦合上型夸克帶+2/3元電荷,實現上型夸克的相互湮滅。」
「相應的還有3個反向量場,耦合上述過程的反粒子,實現它們的反粒子反應......」
希格斯一邊看一邊做著計算,還時不時拿著威騰的那份檔案進行起了引數校對。
十分鐘後。
希格斯看著自己計算出來的結果,抬頭望了眼威騰,表情有些複雜:
......一切盡在不言中。眾所周知。
不同於光子的U(1)規範場,膠子源於SU(3)lor規範群。
這導致膠子有自相互作用——比如三膠子頂點等等。
同時當夸克味數小於33/2時,QCD裡面的β函式都大於0,從而產生了漸進自由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
一旦夸克的色空間和弱同位旋
空間直和,就可能出現一個現象:
粲夸克對有機率湮滅為膠子(參考自溫伯格《終極理論之夢》和GrandUnifiedTheory,當然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出現,我把軸向量流反常忽略了)
換而言之。
無論是數學矩陣還是檢測結果——也就是物理現象,此時都契合威騰的想法。
或者準確點說。
這是唯一雙端都符合的一種想法。當然了。
這和發現了比夸克更小的結構啥的無關,屬於一種高度疑似實錘的新夸克衰變態。
單純的夸克衰變並不少見。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上夸克釋放一個正電子和中微子後,就衰變成了下夸克。
只是眼下威騰他們發現的不是夸克之間的轉換,而是夸克與其他基礎粒子的變換過程。
單純從模型上來說,夸克依舊是現有的最小粒子。
接著很快,一旁的尼瑪又舉起了手:
「威騰先生,這個思路在數學上不存在問題,現象上也支援它成立,但是......」
「這個湮滅成功的機率似乎也太低了,甚至比雙粲夸克粒子生成的137億分之一還低,簡直難以想象....」
一旁的徐雲聽到這話,心中莫名的浮現出了一絲有些古怪的情緒,忍不住問道:
「尼瑪先生,粲夸克湮滅成膠子的機率是多少?」
尼瑪看了他一眼,將自己的稿紙朝他一轉:
「858億分之一,一顆雙粲夸克粒子可以分成兩對夸克對,也就是要429億顆雙粲夸克付出
'生命',才能有一顆轉換成膠子。」
「如果雙粲夸克有生命的話,或許她一定會拒絕這種送死的做法吧。」
「畢竟如果轉換失敗,她的結局就是夸克湮滅生成光子,此後永遠的消失了。」
「那可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