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將世間的守恆情況描述為三種:
時間平移對稱對應著能量守恆。
空間平移對稱對應著動量守恆。
空間旋轉對稱對應著角動量守恆。
這三種對稱與守恆的關係現今是被認可的,也是一切的萬惡之源。
在諾特之後。
另一個物理學家維格納發現還存在一種對稱,也就是映象對稱。
比如你的左右手,或者你和鏡子中的你。
他認為這種對稱也應該存在一種守恆,維格納他把這一種守恆稱之為宇稱守恆,也就是parity。
後來物理學界在在電磁相互作用以及強相互作用下的物理實驗中證明了宇稱守恆的準確性,於是就認為宇稱p確實是守恆的。
但在1950年前後。
楊老還有李老發現了一個問題:
弱相互作用的宇稱守恆並沒有實驗可以支援,於是他們就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的看法。
隨後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女士在鈷的衰變反應中發現了宇稱不守恆,楊老還有李老因此快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從發表到獲獎時間最短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如果以上這句話難以理解,這裡再舉個簡單的例子。
鏡子大家肯定照過吧。
你摸臉,鏡子裡的你也摸臉;
你做鬼臉,鏡子裡的你也做鬼臉。
這就是宇稱守恆,但這是隻在宏觀出現的現象。
在微觀中你會發現一個問題:
有時候你摸臉,鏡子裡的你竟然在搖花手。
這就叫宇稱不守恆。
楊老的宇稱不守恆就是預言了微觀中你在鏡子內外有可能動作不一致,這個反常現象最終被科學實驗證實。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
歷史上第一個發現這個宇稱不守恆的應該是紅樓夢的賈瑞,可惜曹雪芹去世那會兒諾貝爾獎還沒出生,咳咳.....
至於電荷不守恆也差不多同理,不過它的正式名稱叫做電荷宇稱不守恆:
一開始物理學界認為電荷宇稱守恆,結果1964年的時候克羅寧和菲奇在k介子的放射性衰變中,發現了k介子沒有遵循已有的映象對稱和電荷對稱。
因此這個c+p,就是雙重對稱破缺,也叫cp破壞或者cp破缺,具體看個人的叫法。
順帶一提。
解答對稱性破缺的人正是此前在霓虹進行實驗的小林誠,他和他師兄益川敏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是很有名的小林益川理論。
視線再回歸現實。
聽過波利亞科夫的問話後,楊老拿起報告再看了幾眼,說道:
“......大家應該都知道,cp破壞雖然是個常見的片語,但目前同時符合雙重對稱破缺的粒子並不多。”
“很多時候破缺的都是宇稱守恆性,而非電荷宇稱,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
“能夠發生電荷宇稱破壞的粒子,數量上是可以統計的出來的。”
威騰聽懂了楊老的意思:
“楊,所以你覺得可能是哪種微粒引發了電荷宇稱破壞?”
楊老看了他一眼,思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