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錦屏實驗室專案結束、意識到那份獎勵的價值後。
徐雲曾經特意花了些時間重新翻出了獎勵,對整道公式進行了研究。
準確來說,是對公式的第二階段進行了研究。
畢竟比起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割裂感’要更明顯。
也就是說不出意外的話......
第二階段同樣也有一個獨立的成果...或者說物質存在。
但遺憾的是。
比起第一階段的相對直觀,第二階段的難度要高出了十倍不止,內容非常複雜。
即便徐雲花費了大量心力,也只能判斷出第二階段描述的不是具體的某個機率軌道,而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情景。
ukαuβk=det((ukαδβα=det((ukαi,便是其中最常見的數學應式。
情景這個詞兒可以理解成類似電場啊、磁場啊之類的概念,不過精細度要更高點兒。
如果把電磁、磁場看成普通的瓦房。
那麼粒子物理中的情景就相當於是精裝別墅,各方面的要求很高,需要一齊達標才行。
總而言之。
這可比單獨的一條機率軌道要難多了。
如果不先找到對應的理論,這個情景肯定沒法復現出來。
誠然。
如果動用高斯或者黎曼的思維卡,這部分內容大機率可以破解,畢竟那可是真正的“神”。
但問題是......
這兩張思維卡實在是太寶貴了,屬於徐雲最關鍵的底牌。
無論是情感還是價值上,都不太適用於第二道公式——除非這玩意兒能起到特別大的作用。
加之那段時間徐雲還要幫忙給今天的釋出會打下手,因此最終他只能暫時把這事兒給擱到了一遍。
結果沒想到。
在今天的釋出會現場,徐雲居然又見到了第二階段的應式表現形?
莫非說.....
第二階段的那個情境,和冥王星粒子有關?
如果仔細想想.....
好吧,似乎還挺符合邏輯的。
畢竟第一階段公式發現的是盤古粒子,也就是標準的冷暗物質,然後才引發了後續一系列厄事兒。
那麼第二階段有部分未知的東西與盤古粒子有交集,完全可以說是合情合理,甚至理所當然。
想到這裡。
徐雲心中的探究慾望頓時強烈了不少。
只見他正了正身子,飛快的做起了下一階段的計算。
一般來說,
旋量的非相對論性變換和相對論性變換都有可能是需要的,為了區分這兩種變換,可以在旋量的指標上加上一點“.”,用來表示這個指標遵守相對論性的變換。
而不加“.”的指標則遵守非相對論性變換,即變換矩陣構成一個su(2群,要受到等價意義制約。
接著在這種情況下,去計算粒子的機械動量和協變導數算符就行了。
另外說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兒。
微粒資料的具體計算過程,其實在原理上和高中的庫侖力與洛侖茲力沒太大區別。
只是在一個個條件啊框架啊的疊加下,變成了另外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