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個別動態中。
已經有人把徐雲的雛鳥身份開始解釋成了一心投入學術導致的社交圈閉塞,讚歎起了這才是科研精神。
還有一些比較搞事的吹水群裡,甚至還有沙雕群員玩起了“讓我們高舉雙手,把力量借給徐雲吧”的龍珠梗。
當然了。
這種梗整活的意味會更多一點,但至少情感上是友善的。
這就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優點。
在一個形象開始被樹立起來後,即便它在初始階段沒那麼立體,但卻能成為今後的某些伏筆。
當然了。
此時的徐雲並不瞭解網上的這些言論。
眼下的他和周紹平在順利推進一段時間後,終於遇到了今天面臨過的最大挑戰。
眾所周知。
微粒物理跟經典力學相比,有一個特點是非常明顯的:
微粒物理把力學量進行了算符化,把力學量視為算符。
因此在計算出拉氏密度後。
徐雲他們必須要把正則動量密度和場量分別進行算符化,接著才能進行下一步。
“.”
書桌上。
看著面前的算紙,周紹平沉默片刻,對徐雲道:
“小徐,你有什麼想法嗎?”
徐雲用筆在紙上飛快的寫了半行公式,筆尖一頓,回頭沿著公式腰部劃了根線,同時搖了搖頭:
“.暫時沒有,您呢?”
周紹平同樣搖了搖頭。
徐雲見狀,不動聲色的打量了兩眼周紹平。
發現這位知名院士此時的表情很嚴肅,不像是刻意裝出來的。
其實吧。
到了現在這地步,周紹平也沒必要在給徐雲刻意創造機會了,類似的事兒一次就夠。
接著他又看了看大衛·格羅斯以及波利亞科夫,他們兩組的筆尖倒是沒停下來。
徐雲在他們的稿紙上見到了幾個複數C字元,也就是說這兩位大佬團隊的切入點是有限角度的向量轉動模型。
見此情形。
徐雲的眼中閃過了一絲遲疑。
在之前的計算過程中,他其實也考慮過這個方向。
畢竟從難度上來說,有限角度的向量轉動要比設計出繞y軸旋轉算符的矩陣元容易一些。
但是
不知為何,徐雲總感覺這個方向似乎有些說不上來的問題。
加之此時他的身上還有狄利克雷的思維卡附身,視野開闊度不說比肩高斯小麥吧,至少要比大衛·格羅斯他們更高一些:
大衛·格羅斯和波利亞科夫在現世物理學排名大概在58之間,屬於諾獎之上的存在,但在整個物理學史中就不算特別靠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