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面前中科院的直播畫面,實驗室主任安吉·佩德羅扶了扶眼鏡,對助理說道:
“尼爾森,請通知操作員開始給純化水基液降溫吧。”
助理點點頭:
“明白。”
待助理離去後。
安吉·佩德羅又快步來到了操控室邊,拍了拍一位六十歲上下的銀髮小老頭兒的肩膀,問道:
“加布裡埃爾,時間差不多了,中科院的原理推匯出來了嗎?”
聽到安吉·佩德羅的問話,名叫加布裡埃爾的銀髮男子輕輕搖了頭:
“從這些資料和材料的配比來看,華夏人很明顯是準備透過PecceiQuinn度規進行切入,並且可以確定會採用雙電子捕獲的模式進行實操。”
“但這樣一來,W玻色子的能級精度誤差就無法避免,並且理論上很難找到合適的最佳化方案。”
“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的。”
加布裡埃爾的全名為加布裡埃爾·維尼齊亞諾,是2014年狄拉克獎.也就是理論物理最高榮譽的獲得者。
雖然加布裡埃爾·維尼齊亞諾是個義大利人,但他這些年一直都在為Liner這個西班牙機構工作。
他是整個Liner實驗室的靈魂級人物,設計過許多非常精妙的實驗方案。
例如曾經讓Liner實驗室名聲大噪的中微子二徵態湧動實驗,便是出自加布裡埃爾·維尼齊亞諾之手——可惜梶田隆章等人的中微子震動玉珠在前,否則這也是個諾獎級別的成果。
據一些小道訊息傳說。
在19年的時候。
中微子二徵態湧動的成果曾經殺到了提名流程的最後一關,最終評委會考慮到它和中微子震盪結果上近似,才被遺憾否定。
另外Z玻色子的超重擬態、溫伯格角測算這些重量級的測量,同樣出自加布裡埃爾·維尼齊亞諾之手。
在前幾天的CERN釋出會過程中,加布裡埃爾·維尼齊亞諾便曾經猜中過一些實驗原理和步驟。
由於加布裡埃爾·維尼齊亞諾與安吉·佩德羅這對搭檔一個滿頭銀髮蓄著絡腮鬍,另一個左眼附近有一塊胎記,因此有些人也把他們稱之為玄冥二老。
但今天.
加布裡埃爾·維尼齊亞諾這個Liner的頂尖大腦有些宕機了。
“W玻色子的能級精度誤差嗎.”
安吉·佩德羅摸了摸下巴,眼中同樣閃過了一道思色。
海對面的費米實驗室曾經於22年4月份在《science》上發表過一篇論文,實驗測到的W玻色子質量比標準模型足足高了7sigma。(DOI: 10.1126/bk1781)
質量越大,它的能級檔位自然也就越高,和標準模型的誤差也就越大。
而目前幾乎所有微粒的實驗呢,則都是以標準模型為主。
因為一道離子束裡頭除了W玻色子外還有很多微粒,比如最常見的電子、質子,比較少見的介子等等.
這些微粒在資料上都是符合標準模型量級的,不需要改動。
好比一輛旅遊大巴車。
一般情況下。
旅遊大巴車的座位規格對於大多數遊客來說都非常舒適,甚至你還可以側躺在上頭休息——這大多數乘客就是離子束裡的其他微粒。
結果有天旅行團裡來了個三百斤的大胖子,走起來跟肉山似的,這普通座位顯然就坐不下了。
但另一方面,旅行團其他的幾十個人卻可以正常落座。
所以對於旅行社來說,他們顯然不可能為胖子一個人去魔改大巴,或者重開旅行團。
即大巴這個‘標準模型’顯然是不能動的。
怎麼讓胖子.也就是W玻色子的能級誤差最佳化,必須要另外想辦法。
至少目前以Liner的能力來說,加布裡埃爾·維尼齊亞諾很難想到具體的破局之法。
想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