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媽媽是暗物質粒子,孩子是暗物質粒子衰變產生的次級粒子。
由頂針第一定律可知,孩子是媽媽省的。
接著呢。
科學家們用相機給孩子們拍照,透過孩子們的長相倒推出媽媽的長相。
這種做法在常規研究中不失為一種思路,難度也相對低點,而且還非常有意思。
但在眼下這個場合,顯然不太合適。
接著很快。
二、三兩個方案也被排除了。
這兩種方案同樣很難降低放射性背景的影響,起不到多少實際的作用。
因此擺在眾人面前的,只剩下了兩個方案:
用PecceiQuinn度規模型複驗。
或者允許誤差存在,透過多輪實測曲線進行擬合分析。
然後
眾人的意見便產生了很嚴重的分歧。
在這27位院士中。
除了王老、張老和侯星遠沒有表態外,支援兩種方案的院士各佔一半。
“各位,我還是堅持PecceiQuinn度規。”
周紹平先是拿起桌上的茶水抿了一口,又環視了周圍一圈,方才繼續說道:
“1/100000000000000000000這個命中機率實在是太低太低了,我不認為透過多次測量,就能擬合出一條正常的曲線。”
“咱們即便一天做十萬次實驗,小數點依舊還是推進不到十位以內。”
“這種方案與其說是排除誤差,不如說是在催眠自己。”
周紹平這番話說完,周圍人頓時反應各異。
有些院士贊同的點了點頭。
有些院士面無表情。
還有一些院士則皺著眉頭,明顯持反對意見。
過了一會兒。
現場唯一一位女性的院士開口了:
“老周,話是這樣說沒錯,大家都知道PecceiQuinn度規顯然要更合適一點兒。”
“但問題是.我們要怎麼構建出廣域的規範場構型呢?”
“光是軸子場現在都有十幾個流派,更別說孤點粒子這個陌生的微粒了。”
“你如果連破缺場都拿不出來,它在理論上再適用,現實裡也是一團鏡花水月而已。”
周紹平聞言,有些煩躁的捏了捏鼻樑骨。
這位女院士所說的情況,也正是現場眾人意見不同的核心所在。
所有人都知道。
PecceiQuinn度規或者說PecceiQuinn能標,對於眼下的幫助顯然很大。
但問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