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出口歐盟實在是太難了。
難到了即便科大出面,也沒有任何得到入場券的機會。
截止到2022年。
華夏雖然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一大農藥生產國,對外出口比例70%以上。
但這裡的農藥主要指的是草甘膦,也就是非選擇性除草劑,這部分佔比高達54%。
殺蟲劑的佔比大概在出口整體的25%左右,同時依舊和吡蟲啉無關——這裡的殺蟲劑主要是指有機氯、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目標是甲蟲、蒼蠅、蠐螬、鼻蟲、跳蟲等等.....
目前國內能夠出口的家用殺蟲劑品牌,有且只有.....
25家。
同時在這25家中,還有20家的出口方向是東南亞以及中東地區——別看東南亞好像蟲子多,實際上泰國的消殺產業也非常發達。
比如b站上便有很多泰國或者越南的蟑螂消殺廣告,極具個性。
總而言之。
目前真正能進入歐美市場的,只有五個國產品牌。
而這五個國產品牌主要的消殺物件都是蚊子和蒼蠅,蟑螂專殺的產品數量用一個地名來表述就是.....
天府之國。
因為歐美的蟑螂藥要求實在是太高太高了。
滅蟲器和殺蟲劑的門檻叫做CE認證,這一關其實很好過。
只要產品不危及人類、動物安全就行了。
這方面的國標標準是GB4706.76,國際標準是IEC60335259。
真去比較的話,國內的要求還高一點兒。
但就像你過了一本線卻不代表能進入清北一樣,跨過了CE認證門檻,還有一個歐盟入市標準要走。
入市標準需要進行非活性物質成分評估,如果目標不在豁免清單中,則需要開展歐盟的化學品註冊評估授權和EUREACH法規的登記註冊。
除此以外。
歐洲化學品管理署還要求活性物質的供應商必須列入合格供應商清單....也就是Artle95相應的消毒劑產品,方可在歐盟市場上投放。
整個流程中涉及到了大量不透明的環節,直白點說就是摻雜了濃重的政治色彩。
所以這些年,華夏的一些品牌想了個辦法:
透過收購肯亞的一些企業進入豁免名單,從而登陸歐洲。
這種方法雖然勉強可行,但品牌知名度不高的情況下,銷量自然也不太如意。
結果沒想到.....
這次科院居然要來了這麼個補償?
那可是歐洲啊......
德國小蠊的原產地雖然是非洲,但從它的名字上就不難看出,它的成名地究竟在哪兒。
截止到2021年,歐洲蟑螂藥的市場可是高達14.3億歐元!(來自GlobalInfoReseah統計)
更別說歐元和華夏幣有著巨大的匯率差值,這部分差值要遠遠超過關稅的溢價.....
看著哈喇子都快流出來的徐雲,田良偉的表情亦是有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