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頂男生說的‘前情提要’並不難理解。
就像後世後宮文一樣。
多女主的事實誰都承認,但在討論到某某女主戲份的時候,很多粉絲就會經常為此爭個不停了。
有些人認為大家應該和和睦睦。
有些人則認為自己喜歡的角色是女一,其他盡是暖床丫頭。
如今這個時間線的波黨和粒黨,差不多就是這麼個情況。
隨後謝頂男生摸了摸自己稀疏的頭頂,繼續說道:
“牛頓爵士本人早期堅持的是微粒說,不過在收到肥魚先生的那封信後,他的態度便改為了中立,並且發現了波動說的有力證據之一——牛頓亮斑。”
“待牛頓爵士故去,波動說便蓋過了微粒說。”
“接著在1807年,一位名叫托馬斯·楊的年輕人設計了一個實驗。”
“他在發光源前面放置一塊有兩條夾縫的不透明板,光或粒子透過夾縫,最終抵達感光底片,透過底片分析其物理性質。”
“如果底片形成的是干涉條紋,那就說明是波產生了干涉。”
“如果底片是兩條亮紋,那說明粒子像小球一樣穿過兩條夾縫打在感光板上。”
“最終底片上出現了干涉條紋,由此波動說的風頭更甚,波黨佔據了絕對優勢。”
“甚至還有人給粒黨打造了一副棺材,放到了粒黨知名支持者威爾金斯·約爾的門口。”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去年,才被羅峰同學你所展示的光電效應給扳回了一城。”
啪啪啪——
待謝頂男子說完,徐雲便主動鼓起了掌。
很早很早以前提及過。
在十大物理實驗中,有一個實驗佔據了其中的兩個名額。
這個實驗就是楊氏雙縫干涉。
它的設計方案就像謝頂男生所說的那樣,靠著夾縫來觀察光的屬性。
簡單而又容易上手。
甚至花兩噸早餐錢,你也能在家重複這個實驗:
找一支鐳射筆,一張稍微硬一點的紙或者薄塑膠片——建議用燒烤的錫紙,接著用刀片劃出邊緣整齊的靠得很近的兩條縫。
再找到一面白牆,關上燈就可以做了——嗯,這裡說的是做實驗。
在原先的歷史中。
楊氏雙縫干涉曾經一度將微粒說逼到了絕境,險些把小牛的棺材板都給掀了起來。
也不知道是不是歷史的慣性。
在這個光學發展得到加速的時間線裡,有許多知名的理論或者現象的發現者都被換了個人。
但托馬斯·楊這個神童,卻依舊如同原本歷史般設計出了這個實驗。
不過由於小牛早就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楊氏雙縫干涉對光學造成的影響倒是削弱了不少。
用後世網文的例子來形容。
大概就是封神之作變成了普通萬訂吧。
接著徐雲朝謝頂男子道了聲謝,示意他坐回位置,又說道:
“各位同學,楊氏雙縫干涉實驗確實非常精妙,但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
“假設——我是說假設啊,假設我們有能力將一束光加以除錯,把它改成一顆顆發出的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