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科學史上和小牛爭第一爭到狗腦子快被打出來的大佬,在死後七個小時便被一個叫哈維的醫生偷走了真的腦子,並且切成了240塊。
直到老愛去世四十二年後,哈維才將老愛的大腦切片交給普林斯頓大學醫院。
這也是後世有些會調侃切片的真正根由,雖然估摸著很多寫到“切片”二字的作者本人並不知道這麼回事......
想到這裡。
徐雲不由幽幽嘆了口氣,將思緒收回到現實。
他先是從身上取出了實驗室用的手套——這年頭的手套都是加了鹼式碳酸鉛的乳膠手套,成本相對較高,所以做無毒實驗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自帶並且反覆使用。
戴好手套後。
徐雲便彎下身,開始翻找起了高斯的手稿。
“高等分析隨想......”
“拓撲學中的尤拉示性數問題......”
“複變函式論的路徑釋疑......”
高斯放在皮箱裡的手稿很多,名目極其複雜,不過徐雲的目標卻也相當明確:
他只想要那些後世遺失或者有特殊意義的手稿原件。
至於非歐幾何這種1850年沒釋出、但後世已經完全形成體系的手稿,絕非他此行的目標。
過了一會兒。
徐雲忽然眼前一亮,拿出了一卷比較靠內的手稿:
“咦?”
只見這份手稿的封條上,赫然寫著一行字:
《親和數計算》。
親和數。
這個詞的英文名叫做friendly&nber,所以有時候也會被翻譯成友好數或者相親數。
它的釋意很簡單:
彼此的全部約數之和(本身除外)與另一方相等的兩個正整數,比如220和284。
舉個例子。
上過小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220的約數為:
1、2、4、5、10、11、20、22、44、55、110,和為284;
而284約數為:
1、2、4、71、142,和正好為220。
故220和284是一對親和數。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320年,源自西方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古希臘。
當時的學術巨頭畢達哥拉斯對數論的研究深不可測,他是“萬物皆數”的提出者。
他的門徒受他影響,對數的研究更是“走火入魔”,嘗試從世界的任何事物中尋找數。
結果一天。
他的門徒突發奇想,問了畢達哥拉斯一個問題:
老師,我結交朋友時,會存在數的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