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系內行星呢,方法很簡單:
大部分時候。
恆星在空中基本不動,行星則會以一定的角速度變換位置。
所以只要用影象自動搜尋軟體去對比某個週期——比如說半年或者一年內的影象,再篩選出角速度大於某個角秒的的星體就行了。
一般來說。
國內預設的數值是每小時1.3角秒以上。
國際則是每小時1.5角秒。
正因為對於這種方式的不瞭解,導致很多人都存在有一個思維誤區:
小行星和系內行星都是哈勃之類的望遠鏡拍到。
比冥王星更遠的系內天體,普通天文望遠鏡看不到它們。
這個思維大錯特錯。
舉個例子。
此前提及過鬩神星,它距離地球足足有97個天文單位——一天文單位1.5億公里,也就是冥王星的2.5倍。
你猜猜邁克·布朗發現它的望遠鏡是什麼規格?
答案是1.2米的反射式望遠鏡,生產工藝是1780年就可以達到的水平——不過在光路上經過了一些改良。
但這和工藝沒關係,與設計思路有關。
所以並不是說一顆行星距離地球很遠,普通望遠鏡就觀測不到它了。
在不考慮詳細畫面的情況下。
討論一架光學儀器能看多遠,其實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你願意。
折射式望遠鏡甚至能看到180個天文單位外+12.6視星等以下的任何星體——雖然只是一個小點。
但若是不透過嚴密的資料分析,你永遠不知道伱看到的是什麼星球。
所以篩選星體,這才是尋找系內行星最複雜的地方。
就像之前說的。
你選個好天氣隨手一拍天空,說不定照片裡頭就拍下了太陽系內的第九大或者第十大行星叻,但你壓根不知道那玩意兒是啥。
韋伯也好,哈勃也罷,還有華夏貴州的天眼。
這些射電望遠鏡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用於觀測系外天體的。
系內星體一般都是先拍個幾百萬張照片透過計算機篩選出有位移的影象,接著去計算軌道。
然後按照軌道去推導某天某時某刻,它可能出現在哪個星區,赤經赤緯多多少。
確定好以上這些資訊。
一架1.4米口徑、1800年代水準的天文望遠鏡便足以發現它的蹤跡。
好了,言歸正傳。
總而言之。
根據目前已有的資訊來看。
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確實是個頗具爭議的話題,並且絕對絕對不是民科的型別。(這幾天好多讀者問如果真的存在第九大行星為啥沒被發現,略感無力,nature的論文我放了,網站給了,然後又用自己的固有觀念在做判斷,實在不行搜一搜奧爾特星雲成嗎,它的半徑都有一光年太陽系真沒那麼小,貓貓嘆氣.JPG)
但另一方面。
這個概念對於2022年的科學界來說都是一個前沿問題,更別提1850年了。
按照徐雲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