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分割槽域內的天體由於所在位置或執行軌道超出海王星軌道範圍,所以都被叫做外海王星天體。
其中冥王星是,便屬外海王星天體的標準模板。
它距離地球的平均距離接近40個天文單位,遠地點約73.76億公里,近地點約44.37億公里。
同時冥王星繞行太陽一圈所需時間在也是所有行星中最長的:
公轉一週需要大約248個地球年,自轉一天是六個多地球日。
所以徐雲有時候還挺鬱悶的——他說的日更三萬又沒說是地球日,如果按照冥王星來計算的話,他的更新量是超標的叻......
如果用金星的243個地球日來算的話....
咳咳,言歸正傳。
總而言之。
在這種距離條件下,透過攝像機記錄下來的影象是很模糊的。
肉眼觀測起來都非常困難,就更別提看到它的輪廓了。
但是——重點來了,有一種情況比較例外。
那就是行星衝日階段。
有些老色批可能會把這個詞分開來讀,但實際上,它是指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
所謂星體衝日。
就是指它在繞日公轉過程中執行到與地球、太陽大致成一直線,而地球恰好位於太陽和星體之間的一種天文現象。
星體在衝日的位置時是最亮的,此時一般也是觀測它的絕佳時機。
比如讀者們看到這章後的兩天,也就是2022年7月20日,就是冥王星的衝日時刻。
20日前後幾日,待到每天太陽一落山。
冥王星就會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幾乎整夜可見。
當然了。
這裡指的仍舊是天文望遠鏡。
大家都知道,系內行星的軌道都是個橢圓。
其中冥王星在太陽系最外側,並且它的平均公轉速度僅有大約4.7公里/秒。
地球則在相對內側,平均公轉速度達到了30公里/秒。
所以說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冥王星就會被地球追上一次,被動的形成衝日現象。
而很湊巧的是。
1843年的9月15日,便是冥王星的一個衝日節點,並且是前後一百年內最亮的一次。
另外再提一個知識。
那就是1937年射電望遠鏡發明出來之前,決定觀測效果的核心因素,只有望遠鏡的口徑以及鏡片的材質兩點。
例如1930年冥王星發現者湯博。
他所使用的天文望遠鏡不過42英寸,也就是1066.8毫米,比現在空地上的這架‘多多羅’還要小很多呢。
畢竟說一千道一萬,湯博所工作的洛厄爾天文臺終歸是個私人天文臺。
雖然創始人洛厄爾賊拉有錢,但和格林威治天文臺相比還是不夠看的。
湯博之所以能發現冥王星,很大原因要歸結到運氣好——洛厄爾一開始的目的其實是尋找火星生命來著。
橫向比較的話。
湯博1930年使用的娜迦望遠鏡,在1850年的歐洲連前十都排不到,
實際排名大概1315之間,和穆查丘斯羅克天文臺的鎮館之寶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