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這種做法沒啥成本,更不可能壞事,保不齊今後還能收穫什麼驚喜呢?
接著徐雲與田浩所分別,又來到了場地中央的老湯身邊,低聲對他問道:
“湯姆遜先生,今晚的能見度如何?”
老湯朝周圍看了幾眼,同樣低聲說道:
“上帝保佑,能見度很高,赫維留星圖幾乎全數可見。”
徐雲這才輕舒一口氣,點了點頭。
黑白相片發明於19年,在那之前,所有對行星的觀測記錄都是靠著文字或者星圖。
比如華夏史記天官書中的北斗七星定位法,也就是星橋法:
杓攜龍角,衡殷南斗,魁枕參首。
這是什麼意思呢?
它是將七星中右起四顆的星星構成了勺口,稱作“魁”。
中間三顆連線比較平直的星星,構成勺子較長的直柄,也就是“衡”。
最左邊兩顆的連線角度偏折,構成了勺柄手握的部分,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杓”。
“杓攜龍角”,意思是兩顆星杓的連線出來,直指一顆很亮的恆星。
古人認為它是天上東方青龍的龍角,也就是後世的大角星。
“衡殷南斗”說的是“衡”所代表的長柄部分的連線,直指二十八宿中的南斗星宿。
最後的“魁枕參首”則是說,代表勺口的“魁”,正對著二十八宿中的觜宿。
漢代把觜宿和參宿加在一起,看成一隻老虎。
觜宿代表虎頭,所以“參首”就是“觜宿”了。
另外蘇軾赤壁賦裡“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也是一種詩詞中的定位法。
而除了文字之外,剩下的便是星圖了。
華夏古代最著名的星圖首推蘇州石刻天文圖,這是宋寧宗趙擴在當太子時候,教他天文的老師黃裳繪製的。
這幅星圖以北極為中心,三個同心圈分別代表恆顯圈、赤道圈和恆隱圈。
顧名思義。
恆顯圈內的星星四時不落而恆隱圈外則是古人活躍範圍看不到的。
這幅星圖後來被刻在一塊高216米,寬106米的石碑上,目前儲存在常熟。
另外還有敦煌星圖,以及老蘇所繪製的蘇頌星圖等等老蘇繪製的還是所有古代文明中燒錄天體最多的一張星圖。
至於歐洲比較有名的就是赫維留星圖了,造型極為生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感興趣的可以去搜一搜,確實很漂亮。
這年頭用以判定能見度的也是赫維留星圖,屬於一種預設的方法。
觀測到的赫維留星圖天體數量越多,就說明觀測環境越好。
實話實說。
能在1850年的倫敦附近遇到這麼個不錯的夜晚,確實不是一件容易事兒。
而就在徐雲與湯姆遜聊天之際。
小棚中的黎曼與周圍人低語了幾句,旋即便欣喜的抬起了頭:
“八次方根開出來了,偏差的參量是00012734993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