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別說1850年還處於近代科學的啟蒙階段,許多實驗其實不需要太過精密的裝置就能進行。
這種未知現象在觀念上還是很具有衝擊力的。
除此以外,後世有一則資料也能證明這點:
在原本歷史中。
1850年劍橋大學選擇自然科學的新生人數是107人,佔新生比16.5%。
1852年就上升到了176人,佔比為23%。
1855年更是達到了297這個數字,佔比更是達到了35%。
這還是專修人數,算上選修的學生還會更多。
看著頗有些信心的徐雲,老湯沉吟片刻,問道:
“徐雲,社團如果順利成立的話,你打算怎麼招新?”
“是直接去那片空地上拉人,還是印發傳單?或者是私下募集社員?”
後世搞過推銷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潛在客戶是一回事,把他變成真實的消費人群,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目前劍橋大學只能算是存在可供科學社團發展的土壤,但想讓這些土壤長出果子,顯然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搞定的事情。
在老湯看來。
徐雲的拉人方式應該就那幾樣:
晚上去空地那邊嘗試說服重複搞實驗的學生,或者就是廣撒網式的釋出傳單。
再離譜一點,就親自女裝PY啥的.....
例如當年的使徒社。
沒錯。
使徒社一開始也遇到了招募上的困難:
建社初期,丁尼生等人看上了一位叫做吉亞內利·科內的古典文學專業新生,可對方對於入社有一些牴觸。
於是丁尼生他們私下裡湊了一些錢,以茶話會的形式邀請了對方前來做客。
就這樣軟磨硬泡了一個多月,吉亞內利·科內才最終屈服在了使徒社的甜點下.....
順便再說一個挺有意思的事兒。
丁尼生後來不是自費出了一本《抒情詩集》嘛——也就是促使哈勒姆撰寫了《論現代詩歌的特徵和丁尼生的抒情詩》的那本,出版後就成為了一個窮光蛋。
加上哈勒姆和另一位F.D.莫里斯也是個窮逼,所以使徒社一度沒錢去購買甜點了。
於是無奈之下。
丁尼生只能親自出馬,追到了倫敦一家蛋糕店店主的女兒,從此才讓使徒社有了新的甜點來源.....
那個妹子的名字叫做蒂娜·塞爾伍德,二十年後成為了丁尼生的小姨子。
嗯,小姨子——1850年的時候,丁尼生和蒂娜·塞爾伍德的親姐姐艾米莉·塞爾伍德了結婚,伴娘就是蒂娜·塞爾伍德。
還好丁尼生沒生活在柯南世界,否則這事兒起底得死上一個人,遇到大集死兩個也說不定......
總而言之。
有當時堪稱青年偶像的丁尼生坐鎮的使徒社一開始發展的都如此艱難,就更別說徐雲計劃成立的新社團了。
兩月內能招到十個人,半年內能初見成效幫上自己一些忙,這就是老湯所能預想到的極限了。
至於再快?
絕不可能!
這種事情如果真的能發生,他當場就去把小麥宿舍裡的那把斧頭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