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彼得學院農學專業的塔圖姆·奧斯汀,今年17歲,來自莫三比克。”
“我的夢想是能夠培育出世界上產量最高的西瓜和棉花,謝謝大家!”
說完。
他便匆匆朝臺下一鞠躬,飛快的返回了座位。
臺下稀稀拉拉的響起了一陣掌聲。
陣勢比登場時明顯要小許多,看的出來大家都不太滿意。
威廉·惠威爾也在鼓掌,目送塔圖姆·奧斯汀返回座位後,他又念出了下一個名字:
“馬克斯·克里斯蒂安·腓特烈·布魯赫!”
“嗯?”
聽到這個名字,徐雲身子坐直,稍稍來了一些興趣。
片刻過後。
一位髮型和鬍鬚有些類似李逵、鼻樑上帶著一副金絲眼鏡的男子走上了禮臺。
只見他先是平靜的與威廉·惠威爾握了個手,又對臺下的阿爾伯特親王等人點頭致意,接著說道:
“各位英俊的先生、美麗的女士,大家好,我是來自德意志的馬克斯·克里斯蒂安·腓特烈·布魯赫。”
“從今年起,我將在三一學院修習神學與古典樂,不定期也會在校內舉行公演,歡迎列位賞光蒞臨。”
比起上一位的塔圖姆·奧斯汀,這位名叫馬克斯·克里斯蒂安·腓特烈·布魯赫的學生則要明顯從容的多。
徐雲在座位上又觀察了幾眼,確定對方應該就是那位布魯赫了。
此君大大小小也算是個名人,是一位在劍橋校友錄上能佔據一席之地的作曲家以及指揮家。
他在14歲獲法蘭克福的莫扎特獎學金,受教於希勒、萊耐克等人。
按照年齡來看,他如今來劍橋修習博士學位倒也對的上史實。
馬克斯·克里斯蒂安·腓特烈·布魯赫所作的《羅萊拉》和《伏裡施喬夫》都算是有名曲目,上輩子徐雲在魔都歌劇院聽《羅萊拉》的時候還丟了一臺手機。
因此印象不說多深吧。
至少名字和人還是能對的上號的。
在自我介紹完畢後。
馬克斯·克里斯蒂安·腓特烈·布魯赫又用美聲唱了首歌,贏得了滿堂喝彩。
畢竟這年頭文藝青年還是很吃香的。
遠的不說,就說近的吧——小麥這個理數大佬,平日裡就賊喜歡寫詩呢,雖然內容不咋地就是了......
比如這貨在看到老湯發明的鏡式電流計時情難自抑,寫下了一手物理史上很有名的詩:
【燈光落到染黑的壁上,
穿過細縫
於是那修長的光束直撲刻度尺,
來回搜尋,又逐漸停止振盪。
流啊,電流,流啊,讓光點迅速飛去,
流動的電流,讓那光點射去、顫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