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皇帝的小金庫挺有錢。
崇禎朝,越往後,稅越難徵,據說實際完徵率也就三成多點,所以局勢越來越壞,日子越來越難,就算最好的崇禎元年,遼餉實際都只徵到了四百八十萬兩,而次年就只徵到二百多萬兩了。
所以崇禎朝,其實大多數時候,真正一年收上來的稅賦銀子,也就大約兩千來萬石糧,加上那麼幾百萬兩銀子而已。
而現在,紹天朝居然一年收入白銀四千五百萬兩,加各種糧四五百萬石。
哪怕紹天朝把大多數賦糧折銀徵收了,只保留了幾百萬石漕糧,但數字還是很嚇人的。
兩朝相距才幾年?
差距怎麼這麼大?
怎麼用以前一半的地盤,卻收了以前一倍的稅賦?
阮大鋮簡單的解釋了一下,首先當然還是重新清理了田地,統一了徵稅畝,過去黃冊裡含湖不清的那些問題大部份清理整頓了,然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後,實際上納稅主力就是地主士紳們了,欠繳的情況也少了,優免逃稅的部份也堵住了。
此外,還是新添了許多稅源,最大的稅源就是過去的衛所軍屯等,朝廷一刀砍掉了過去的各地衛所,把軍屯田也都收回來了,既不用再往裡填衛所月糧虧空,還能用這些釋放出來的大量田地,出售、出租,轉而收稅收租擴大收益,裡外裡就是好幾倍的差距。
再一個沒直接說的,就是這次動盪中,拿下了許多投降漢奸、貪官汙吏、黑心奸商,甚至是收回了許多絕戶田、無主地等等。
左諫議大夫等阮大鋮報告完,率先發問,“既然今年有財收如此之好,那開支應當沒有問題才對,怎麼阮尚書之前卻說支用不足?”
“洪院長別急,接下來我就再來說一下開支這一塊的具體情況。所有開支裡,最大的一項是軍費開支,其中又包括軍餉、軍械、軍糧,以及打仗軍費、修城築堡、建設兵站,以及賞賜、撫卹等幾大項!”
“目前我們大明軍隊,主要分為御營禁軍以及地方省鎮營兵兩塊,其中御營又分為北衙的御營諸軍,和南衙的京營諸軍。
按最新的編制,御營現在共有內三軍共二十一鎮,以及湖廣、福建、陝甘、雲貴四個行營,按計劃,這內二十一鎮,加外四營,都是要完成八千戰兵的滿額定編的,每鎮八千戰兵,還要配三千輔兵。
南衙京營也將完成三鎮各八千戰兵的滿額。
另外,朝廷計劃今秋起在江西、廣西、雲南再建三個行營,仍是各八千戰兵額。”
“各省則要完成每省兩鎮,各五千的整編。”
有不少科道御史、言官們已經在那裡默默的計算現在朝廷到底有多少兵了。
首先京營三軍,就是兩萬四戰兵,九千輔兵,加起來三萬三了。
按現在的養軍標準,平均一個戰兵要合到起碼五十兩銀子一年的餉錢,還沒算上其它,僅軍餉這塊,那京營三軍就要一百五十萬兩一年。
而御營本部三軍,現有二十一鎮,光戰兵就十六萬八,輔兵還六萬,這加起來二十二萬了,軍餉一年就要一千一百萬兩。
行營還有四個,軍餉又要二百二十萬。
御營京營這二十八鎮,就是一千五百萬兩銀子,僅僅是軍餉,不算撫卹、賞賜以及軍械、糧草、等等開支。正常情況,軍餉在這種長期戰爭時期,頂多佔到三分之一,所以翻三倍,那得四千五百萬兩銀子。
算到這就算不下了。
四千五百萬兩銀子啊,皇帝還要再立三個行營,再增三萬多兵。
而這還沒算上地方上的省鎮營兵,遼東、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廣、四川、貴州、雲南、甘肅,現在朝廷實際是大概控制了十四個省。
這樣一省兩鎮,那就將是二十八鎮,又是二十八萬戰兵。
身為左都御史的劉宗周,已經忍不住站了起來。
“陛下,如此擴軍加厚餉,朝廷就算再翻倍加徵稅收,只怕也維持不住,臣請求裁軍、減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