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是好奇玄源的思維是這種效率最低的方式可修為卻能夠追上同階修士的腳步。
而是好奇以玄源的修為,為什麼會選擇列舉法這種最笨的方法。
既然連列舉法這種笨方法玄源都向青鸞直接說出來了,玄源也就沒有隱瞞青鸞的意思,將自己這一路過來的修行同青鸞分享。
當然,也和青鸞分享了自己剛剛的推演過程。
而青鸞同樣也和玄源分享屬於她自己的思維方式。
那時一種直覺結合推演,並且不斷排除的方法。
這種方法說起來負責,可實際上借用的恰恰是青鸞本身思維的複雜性而成的。
因為作為一名頂尖大神通者,青鸞接受資訊的渠道很多,自己在冥冥之中也有許多不一樣的感覺。
而青鸞的思維方式,正是圍繞青鸞自己的感覺運轉的,而作為一名修士,她的感覺往往都是準確的,推演起來自然會擁有更高的效率。
因為青鸞自己綜合得出的大致方向,就已經將很多可能性給排除了,效率自然不會低。
甚至隨著青鸞修為的不斷提高,她的感知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準確,排除的方向也越來越多。
效率自然也隨之提升。
青鸞的思維方式,恐怕才是洪荒世界之中最主流的方式之一,哪怕細節之處不同,可圍繞修士本身的感覺確實是最方便的方式。
得出了各種的結論之後,兩個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上的差別十分巨大。
這也對他們之後的合作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因為他們的共通之處少了很多,能夠對彼此起到的幫助也就小了很多。
當然了,這也並不一定是壞處,因為巨大的差異也能夠給他們彼此帶來更多的不同,也就能夠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玄源兩人本別談論了一番各自對於各自以自己邏輯思維為核心的大道的框架的想法。
交流了其中的各種可能,如何能夠讓自己推演出來的法則更加穩定和合理。
畢竟以玄源和青鸞現在的修為,如果想要強行拼湊出一條大道法則並不困難,難就難在拼湊出來的這條大道法則的層次上。
如果是初入大羅金仙的層次的大道,那就輕鬆很多。
可要是想要推演出一條準聖層次的大道,那穩定性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其中,穩定的核心以及穩定的框架必不可少。
當然,這同樣需要將框架之中的血肉一一填充完整。
就好像玄源的精氣神三位一體的修行體系的核心早就完善了,可想要將其中的框架完善並且將細節填充完整,同樣花費了玄源巨大的時間和精力。
好在玄源現在的修為比起當時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高屋建瓴之下,對於許多細節的問題的解決能力早已遠勝往昔。
更何況,對於大道法則的框架,玄源早就在自己的大道法則之中用列舉法嘗試了無數次。
所以,對於如果構建一個穩定的大道法則框架,玄源算得上是經驗豐富,很多情況他之前都經歷過。
在交流了一番各自的想法之後,玄源和青鸞又到了獨立思考的環節了。
這一次,玄源對自己充滿著信心,決定自己在這件事情上面,一定能夠比青鸞更加高效。
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玄源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
對於輸過一次的玄源來說,這一次一定要把青鸞壓在身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