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鴻鈞道人修的是均衡大道,這也就註定他同樣要接觸其餘的三千大道,這正好和玄源所修的相近。
當然,鴻鈞道人對於其他的三千大道的修行同樣十分淺薄,甚至在許多大道法則之上還不如玄源。
也不排除鴻鈞道人又藏拙的想法,畢竟他也不可能對玄源和盤托出。
在鴻鈞道人講完大羅金仙之道後,玄源也開始講起了自身的大羅金仙之道。
從本質上來說,玄源的大羅金仙之道是一個不斷參悟各種不同的大道法則的過程,只不過是玄源有選擇的將其中一部分大道法則化入自身大道法則的框架的基礎法則之中。
剩下的部分,玄源沒有過多的深入參悟,而是將其填入自身大道法則的框架之中,作為自身的積累。
所以玄源這部分的講道和鴻鈞道人類似,除了粗淺的講了一些世界之道外,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分享其餘三千大道之上。
而這些其餘的三千大道其實也很淺顯,想要領悟並不困難,只不過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罷了。
和玄源一樣,對於這些三千大道法則的分享,鴻鈞道人也十分重視,儘管玄源所講的三千大道法則他不透過長時間的閉關,難以消化,可這同樣將會讓他省下很長的時間。
所以說無論是玄源還是鴻鈞道人,對於對方分享的其餘三千大道法則來說,需要領悟的時間並沒有任何變化,不過是節約了收集的時間。
就如同是讀書之時老師給的複習大綱,儘管不能夠直接把知識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之中,不過也能夠讓玄源節約很多不必要的時間,能夠更加高效的學習。
所以鴻鈞道人和玄源的相遇,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一件幸事。
在玄源分享完三千大道法則之後,鴻鈞道人和玄源並沒有直接進入到大羅道果方面交流,而是就之前分享的三千大道法則繼續進行交流。
由於每個人對於大道法則的切入點不同,領悟的角度也不同,所以玄源和鴻鈞道人在某些大道法則方面的領悟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是互相對立或者是排除的。
而這三千大道,每一條大道都極為玄妙,每一條大道都值得一位先天神魔終其一生的去探索,所以說想要完全的領悟三千大道對於玄源和鴻鈞道人來說都是無稽之談。
玄源和鴻鈞道人所謂的博,不過是對其餘法則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和領悟罷了。
並非是所有的法則都博而精。
可就算如此,他們同樣不想放棄這樣能夠在其餘三千大道法則之上有所增長的機會。
所有在之後的交流之中,兩個人都不吝嗇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來衝突再說難免,還好這不過是他們對於三千大道法則理解上的分歧。
他們也不會因此而交惡,或者是惡語相向。
所以這場論道他們都顯得極為剋制,最主要的表達自身的觀點,而不是想要將自身的意志強加在另一個人身上。
這樣的分歧算不得什麼,離所謂的大道之爭差了不知道多遠。
如果有外人在場,就會難以理解他們兩個人之間的交流。
時而點頭互相同意,時而爭論起來彷彿想要大打出手一般,在這兩個狀態之間來回切換,顯得十分詭異。
不知過了多久,雙方之間的交流停了下來,各自沉浸在剛剛的交流之中。
可以說這場大羅金仙之境的交流,玄源的收穫遠比想象中要更大,甚至玄源有預感,一旦自己將這次論道之中所交流的三千大道完全消化,準聖修為不敢說,大羅道果圓滿就在眼前。
所以玄源在閉目初步消化這次的交流之後,對於大羅道果之境的交流更加期待。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