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發電的起源在於1973年10月的中東戰爭,它引發了世界性的“能源危機”。
許多國家,尤其是工業發達國家,加強了對太陽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的支援,在世界上掀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的熱潮。
當年,米國政府就制定了陽光發電計劃,太陽能研究經費大幅度增長,併成立太陽能開發銀行,促進太陽能產品的商業化。
1974年,日本政府也很快制定了“陽光計劃”,對本國的太陽能研究利用給予大力支援。
世界上出現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對我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75年在河南安陽召開了“全國第一次太陽能利用工作經驗交流大會”,推動了我國太陽能的發展。
太陽能研究和推廣工作隨後納入了我國的政府計劃,獲得了專項的經費和物資支援,由於國家的經費不足,傳統的能源都還沒有開發出來呢,先搞太陽能?自然就進展緩慢了。
雖然現在這座大樓上使用的太陽能電池板必須進口,可胡星河不在乎錢,他就是要讓有關部門看到這個行業的潛力,希望他的這個舉動能對他們有所觸動,能把國內的太陽能產業儘早的催生出來,實在不行,自己搞,反正技術正在發展,世界各國都在研發,咱們現在搞也不算晚。
這個設計方案星河電子認可了,還需要有關部門的稽核,只要過審了,就可以招標建設了。
果然,被胡星河算到了。這座電子研發中心大樓的設計中,使用了大面積的太陽能電池板,這讓建設部門很好奇,一再的詢問詳細情況。
星河電子的人和設計事務所的人員專門去了建設局,跟有關領導進行了溝通解釋。
不僅是建設部門的人,電子工業和能源方面的專家和學者也來了,都洗耳恭聽,瞭解現在世界最先進的太陽能行業的發展。
星河電子的代表侃侃而談,把領導們說的一愣一愣的。
“請問黃先生,未來太陽能發電真的能成為一個產業嗎?”問話的是能源部的一位專家。
“是的,這是可以肯定的事。”
“您能說的詳細一些嗎?”
“好的。太陽能發電最大的問題有兩個,一個就是光電轉化效率問題,這個是可以逐步提高的,從當初的6%,到現在的10%,已經提高了很多,而我們這次使用的單晶矽太陽能電池板,它的光電轉化效率高達12%,相信再過幾年,這個效率會上升到20%以上。”
“嘶……”會場上很多專家都暗暗倒吸冷氣,如果真的有20%的轉換效率,那麼這樣的發電量就很驚人了。
“第二個問題就是發電的持續性問題。”在場的人都暗自點頭。誰都知道太陽不可能永遠的照耀在同一個地方,也不會總是晴天,陰天下雨就會影響發電了。
“這個問題,我們認為不是大問題,只要在不同的地方設定太陽能發電廠,就會形成連續的發電,只要把這些電廠連線起來就沒有問題了。如果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可以在地球上空幾百公里的地方來設定發電廠,那麼就會一天24小時的發電,永不間斷。”
這位星河電子黃先生的一席話,讓這些剛剛開始思想轉變的領導們一臉的驚奇,就像是在聽科幻一樣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