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多個箭頭整齊的擺放在高爐前的空地上,工人們正在它們裝起來然後送去加工。這些都只是各個從模具裡面取出來的箭頭,周圍還有不少的毛邊。
一爐鐵水就能澆築兩萬多個箭頭,這對各國使者的衝擊力很大。看著手心之中還未打磨的箭頭,眾人的心情有些沉重。
雖然這些箭頭沒有手工打造的精細,但數量的優勢完全可以抵消質量的不足。
弓箭向來都是消耗品,要是用工人一個一個的去打造根本不能滿足戰爭的消耗。這也是西方各國弓箭使用率不高的原因,
除此之外,在西荒各國,弓箭技術經常無法很好的限制重灌步兵進攻。
而對於古希臘、羅馬來說,他們人均裝備非常好,是不可能將武裝力量偏向於弓箭的。
即便是希臘人眼裡,對弓箭有著偏執追求的波斯人, 其本族步兵其實都是具備肉搏近戰能力的雙重步兵。而古希臘人雖然覺得弓箭沒那麼重要,還是會經常在國內外招募弓箭手作戰。
尤其是在希波戰爭中,雅典人的弓箭手部隊就發揮不錯。所以雅典人後來不僅招募弓箭手,甚至從烏克蘭沿海地區,購買了幾百名斯基泰遊牧民,作為城邦的奴隸弓箭手。他們如果不對外作戰,就駐紮在城邦內,作為警察力量使用。
至於希臘人,本身也有克里特島這樣的特色弓箭手。這個島上盛產弓箭手,以至於彼此內戰時候,需要從島外招募重灌步兵。而希臘城市一般則從他們這裡招募弓箭手部隊,或者至少是軍官。
這些克里特弓箭手不僅曾經在亞洲擊敗過波斯弓箭手,也伴隨亞歷山大的軍隊征服亞洲。馬其頓人自己的弓箭手部隊,就經常伴隨騎兵和標槍部隊,組成機動力量。較後在同羅馬人的戰爭中,一樣有他們的出色發揮。
不過羅馬人卻對弓箭手很重視。早期的城邦軍事改革,為城市提供弓箭手。到了後來征戰海外,也會從有弓箭手儲備的西西里和克里特地區, 招募弓箭手部隊。
帝國軍事改革開始後, 成立了的輔助軍團。這樣,羅馬各省份的弓箭手, 都可以加入帝國軍隊服役。除了原來的西西里人和克里特人之外,就有的敘利亞人。
羅馬人甚至學習了遊牧民族,成立了的弓騎兵部隊,負責邊境戰事。到了西羅馬滅亡,東羅馬渡存的時代。以希臘化地區為本土的羅馬軍隊,也是弓箭手比例越來越高。
整個喜歡諸國之中也就羅馬人具備大量的弓箭手部隊,像安息和塞琉古王國更多是擁有弓騎兵。
經過楊子墨調查發現,西荒各國沒有掌握鑄鐵柔化技術,因此兵器很容易斷,箭體積小重量輕,穿透力不是很強,標槍體積大重量重,穿透力相對而言高一些。
而地中海各國都喜歡使用大盾,士兵們也是重灌士兵。身上的防禦力不是一般的弓箭可以刺穿的。古希臘時代弓箭的威力更是不敢恭維啊。
希臘人更是有全套的盔甲,嚴重限制了弓箭的殺傷啊,這也造成各國看不上弓箭。更何況在他們看來,弓箭是窮人和懦夫使用的武器。
真正的勇士應該面對面的近身廝殺,這才是戰士!
楊子墨還能怎麼說?
西荒諸國打仗就是一群莽夫,沒有任何的戰法, 比的就是士兵的身體素質、戰鬥技巧和膽量。斯巴達人之所以那麼厲害,就是因為從小到大嚴格的軍事訓練。
從個人戰鬥力來說,斯巴達戰士比普通秦軍還要厲害不少。但軍隊不是街頭鬥毆,只有能夠戰勝對手,就是最好的軍隊。
斯巴達人要是遇上秦軍,根本就不會給他們近身的機會。能夠遠處擊殺敵人,為何要貼身肉搏。
“諸位,這批冶煉的鐵質量可還行?”
鍊鐵的目的是什麼?
就是為了資源,要不然費心費力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