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部族族民都在忙著準備過冬的物資,用來應對殘酷的冬季。而大秦的百姓們卻沉浸在收穫的喜悅之中,除了留下自家食用的糧食,多餘的糧食都被換成錢置購一些布匹,用來做成新衣服,因為大秦馬上就要蜡祭了。
大秦過臘祭的時間都是在農曆的十月初一,而不是後世公立的一月一號,大秦是沒有春節的。
春秋戰國時期,對後世民俗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華夏民族的傳統節日多起源於這一時代,亦或有著這樣那樣的淵源。
大秦以十月初一為蜡祭(春節),從十月開始就歸入下一年,秦朝歷代皇帝每年十月都會去祭天,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同時秦朝紀念死人的節日是農曆正月初三。
蜡祭前夕,家家戶戶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鬱壘像,在除夕前夜那天懸掛在門前,用來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擾。
到後來,人們嫌刻木人麻煩,就直接在桃木上畫兩個神像,提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於除夕下午掛在門兩旁,以壓邪驅鬼,這就是最初的桃符。
而關於桃木有辟邪作用的記載,最早源自《左傳》,裡面記載了古人用桃木做的弓進行除災儀式。
《莊子》載:“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可見古人對桃木的特殊信仰源開始於春秋戰國時期。
如《戰國策.齊策三》孟嘗君打算入秦時,蘇秦對他講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勸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語桃梗:“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可知戰國時代已有削桃木為人的做法。
而且先秦認為蜡祭是不吉利的日子,這天還會舉行儺舞,驅鬼辟邪,掃塵聚宴,祭祀先祖。
大秦每年蜡祭前一個月,各個郡縣的集市亦是空前活躍,辦年貨的人絡繹不絕。隨著大秦發展經濟,集市的商品也是琳琅滿目。
整個集市貿易場所呈現出一種節日的繁榮景象,市場上有農副產品的交流;有各類雜貨的陳設;有節日禮品的供應,等等。各種雜貨琳琅滿目,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最突出的是木版年畫、門神、窗花,以及民間泥塑玩具、各色紙張,美不勝舉,供不應求;那些各式各樣的名貴點心,什錦奶糖、好茶、名酒,簡直叫人口饞;還有那些為年節準備的肉食、蛋類、雞、鴨、魚、兔各種副食品,貨堆如山,任君選購。
各個郡縣集市貿易場所在平時都是有規定的:有逢單日作集的,有逢雙日作集的。但在交上臘月之後,逢集的日子就頻繁起來。除按規定的日子進行貿易外,還額外增加數次,將近過年時,幾乎天天都逢集趕會。
蜡祭前的集市,特別繁榮。趕集上會的人群,人山人海。市場上除經營貿易外,還增加各種遊藝、雜耍的場所。有唱大戲的;有跑馬戲的;有耍猴賣膏藥的;有“說書行善”的等等,不一而足。
為了過一個豐盛的“年”,人們在年前爭先恐後的購買年貨。辦年貨的內容,基本都是吃的、用的、節日禮品。
可惜這個時代的沒有煙花、爆竹,整個蜡祭的少了一份喜慶,但是這個時代國家組織的祭祀大典也是非同一般。
不過今年的蜡祭,將註定不同尋常。
跟咸陽城喜氣洋洋,充滿笑容的大秦百姓相比,玄武大街上一行人卻顯得格格不入,每個人的臉上佈滿了憂愁。
“陛下!烏孫王求見!”伺候在始皇帝身邊的內務府令商英低聲的說道。
此時的始皇帝正在書寫墨寶,自家女兒將要出嫁,為了以示自己對涇陽公主的寵愛,始皇帝打算親手書寫一副“天作之合”。
沉浸於筆墨之中的嬴政並未理會,商英亦不敢打擾。
好一陣,嬴政才收筆停下。
“拿下去,裱起來!”看著自己的作品,嬴政滿意的說道。
“諾!”
一旁的商英趕緊讓人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