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後。
由蕭誠督建的大宋新都城初具規模,為了與舊都城東京城相區別,新都城因為位於河北路上,被蕭誠命名為北京城,大宋皇帝趙安移駕新都城的大型慶典是與閱兵儀式同時進行的。
在整個儀式的最後,便是由皇帝趙安下達北伐的命令。
大宋兵部尚書呂文煥率十萬受閱大軍當日出城,十數日之後,越過白水河,向歸義城發起勐攻。
與此同時,由大宋太師蕭定率領的西路軍向遼國西京道發起進攻,大軍出東受降城,數萬騎兵狂飆直進。
而在東方,劉益國率東路軍出山東,向關東地區發起進攻。
在海上,鄭之虎率領大宋的無敵艦隊則在高麗半島之上正式登陸。
高麗總督盧本安不戰而降。
又一年後,大宋四面包圍南京道析津府。
遼國新鎮南王耶律辯機誓死不降,率領數萬軍隊拼死抵抗。
而宋軍則集結了上千門火炮,一夕之前,將數以十萬計的炮彈轟進了析津府,使得鎮守析津府的數萬精銳皮室軍幾乎死傷殆盡。
析津府遂陷落。
隨後,整個南京道,望風而降。
漢人丟掉了數百年的幽燕地區,終於在這一年,盡數迴歸大宋。
在大宋勐攻析津府的時候,賽約河畔,蕭旑親自督戰,秦敏、孫樸、鄭勇、郭解等將領率領六萬鐵騎與歐州十萬重騎兵展開了決戰。
一戰之下,歐州十萬重騎兵大敗虧輸,殘軍退守布達城與佩斯城。
而蕭旑亦如同她的二哥一樣,集中了大量的火炮,將無數的炮彈傾洩進了歐州這兩座最後尚在抵抗的堡壘之中,徹底擊垮了對手的抵抗意志。
此戰過後,歐州大陸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同樣規模的大軍來抵抗蕭旖大軍的攻擊,只能各自為戰,苦苦支撐。
江淮決戰十年之後,大宋軍隊終於攻到了上京城下,包圍了遼國最後的臉面,也就是他們的都城。
遼國皇帝耶律賢拒絕了大臣耶律隆緒的建議。
耶律隆緒希望皇帝帶著部分精銳向西逃亡,去投奔當年被他們逼走的皇太后蕭旖。
蕭旖自開始西行之後,訊息不斷地傳回大遼。
大遼如今道路愈行愈窄,而被他們驅逐的皇太后,如今卻在西邊成了萬王之王。
耶律賢決定與大遼共存亡。
因為昔日的皇太后,已不再是大遼的皇太后。
如今,蕭旑是大秦帝國的女王陛下。
這一年,風雪特別大,白災肆虐,盛極一時的遼國,終於走向了滅亡。
大雪,沒有阻擋住宋軍前進的步伐,宋軍強大的後勤供應能力與強悍的組織行動能力,使得他們在這場五十年難得一遇的雪災反而成為了他們的助力。
遼國最後的抵抗力量也在天災面前變得不堪一擊。
耶律隆緒、耶律賢盡皆戰死於上京。
滅遼之後,宋軍順勢而下,關東地區,高麗地區殘餘的遼國抵抗勢力在強悍的大軍面前,冰消雪融。
東方大地之上,大宋的旗幟熠熠生輝,周邊小國,無人敢直視那飄揚的旗幟,正旦之日,但凡知道大宋之名的國度,幾乎都派來了道賀的使者,有些國家,更是從開春便出發了,行程近一年方才抵達,等他們踏上歸程的時候,下一批前來道賀的人,又該出發了。
在所有的道賀使者之中,有一個國度,最讓人矚目。
因為他來自遙遠的西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