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墳頭草都比人高了的崔昂就能明白。
遼國人這一次是志在必得,容不得任何人阻礙他們的行動,也絕不會容忍任何人的消極怠工。
外邊都盛傳承天皇太后已經到了南京道,
事實上,承天皇太后蕭綽,豈止是到了南京道析津府,現在的她,正坐在河北道大名府內,正注視著這一場大戰呢!
放下國內所有的一切蒞臨大名府親自督戰,更是將監國的權力,交給了尚未親政的皇帝耶律賢,可見承天皇太后對於這一次南征的重視。
近八萬齊軍,除開劉豫身邊的親軍之外,剩下的幾乎是全軍出擊,向耶律珍劃定的地方,在廣闊的戰區內,全面出擊。
益城,便是目標之一。
齊軍大將潘濤率領八千步騎分成兩路,發起了對益城的突襲。
一個千把人防守的小城,潘濤還真沒有放在眼中。
只到他兵臨城下,看到了城外的那個孤山的時候,才知道事情遠遠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
先前的情報之中,這個孤山應當是長滿了鬱鬱蔥蔥的樹木,而這些樹木,還可以在他們攻打益城的時候,用來製作攻城器械。
可現在,那些樹木全都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高高聳立在山上的石牆,石堡。
現在孤山,與益城互為犄角,打孤山,益城可以掩護,打益城,孤山亦是障礙。
攻擊的難度,瞬間便提高到了無數倍。
益城的宋軍守將,莫非有未卜先知之能嗎?否則這樣一個後方的小城,怎麼就弄成了這般模樣了呢?
他當然不知道陸遠出自襄陽,參加過當年遼軍攻打襄陽之戰,對於襄樊互為奧援的模式映象極為深刻。
“要下益城,必先取孤山!”
瞬息之間潘濤便已經有了決斷。
齊軍一分為二,主力與騎兵一齊繞向益城另一個方向,而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卻是留了下來,準備攻擊孤山。
益城一共只有千餘人,守孤山的人絕對不會多。
看山上的石堡的規模,了不過也就兩三百人的樣子。
自己留下了近三千人攻擊,就算有什麼么蛾子,自己也絕對吃得住。
事實上,他沒有吃住。
因為孤山三面環水,但偏生船隻卻又因為地形問題靠不攏去,只有一個進攻面,而這個面,又完全暴露在益城的面前。而益城本身,兩面環水,一面與益城相對,另一面卻是灘塗溼地,能展開的兵力極其有限,威脅並不大。
所以,進攻孤山,便等於進攻益城,打益城,也等於進攻孤山。
樊仲這些民夫青壯,在城內自然也是不能閒著的。
樊仲因為身體強壯,被派了一個往城上扛東西的活兒,索超給了他一個頭盔戴在頭上,他剛剛扛著一捆弩箭爬上城牆的時候,一聲巨響,便將他嚇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然後把腦袋一抱,屁股一蹶,兩條腿在地上交替蹬踏,轉眼之間便把自己掉了一個方向,以極快的速度像一條蟲子一般蠕動了女牆的後面。
隔了一會兒,又是一聲巨響,但這一次他有了些防備,倒也不像先前那般失魂落魄了,先是靠著牆坐了起來,然後再翻轉過來,兩手扒著女牆,一點一點地站了起來,從女牆上頭露出了小半個腦袋,向著城外看去。
這一看,他的眼睛不由得都直了,嗖地一下又縮了回來。大張著嘴,拼命地哈著氣,就好像一條被甩上了岸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