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時光,總是顯得那麼的飛快,似乎什麼事情都還沒有做到位,居然就快要陽春三月了。
整個貴州路上都忙碌了起來。
每年的春季,上至撫臺衙門,下到田間農夫,其實差不多都在忙一件事情。
那就是春耕。
你誤田一時,田誤你一年。
特別是像貴州路這般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那當真是一點兒也耽擱不起的。
在往年,要是稍微碰上天災,老天爺不賞面兒的話,那差不多也就要打饑荒了。
窮,是外面對這裡最直觀的一個感受。
所以,大宋不管是官家還是都堂,對這片地方,基本上都不大感興趣,只是以羈縻的形式進行一個鬆散的管理。
說白了,就是這裡的人自生自滅罷了。
但現在,蕭誠卻把這裡變成了貴州路,變成了六府三州,名義上受朝廷直接管轄的地域了。
當然,也不要指望朝廷會對這裡伸出援手,指不定他們私下裡狠不得這裡出點亂子,好讓蕭誠跌上重重的一跤。
了不起這片地方再回到過去的模樣嘛,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相反,蕭誠真要是把這裡經營好了,他們反而要擔驚受怕了。
站在不同的地立場之上,大家對一件事情自然是有著不同的認識。
且不管這件事,對於這片土地上千千萬萬的百姓究竟是好還是壞。
他們看到的,只不過是對自己的好或者壞而已。
這兩年,蕭誠一直在主導著因地制宜開墾梯田,投入人力、財力來建設水利、改良種子,想各種樣的法子來蓄積肥料,目的就只有一個,增產增收,儘量地減少對外部糧食的依賴。
應當說,幾年下來,效果還是很顯著的。
整個貴州路,多出來了幾十萬畝土地,去年秋天,已經收穫了第一波糧食,雖然產量還較低,一畝地,好的不過三百斤,差一些的便只有一兩百斤的模樣,但對於蕭誠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驚喜了。
畢竟是第一年的生田,以後產量,自然會慢慢地提高一些。
蕭誠已經準備把大量的官田,白送給本地百姓了。雖然這件事情,不僅是撫臺衙門反對,便連下頭各府各縣的官員們基本都持反對意見,但蕭誠並不準備改變主意。當然,與之配套的還有一系列的相應的政策、賦稅等的改革。
只有是自己的田,老百姓才會小心伺候,才會像愛自家的寶寶一樣去精心管理、種植。
要讓老百姓嚐到好處,得到甜頭,他們才會更加的努力,更加的愛護。
當然,這件事要做下來,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光是一個預防在分田的過程之中,被大戶侵吞,被豪強巧取豪奪,被官吏貪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蕭誠準備先在畢節試點。
畢節知府是羅綱,這是他的死黨,而且在過去多年的合作之中,對蕭誠形成了絕對的信任和依賴,因為羅綱還沒有看到蕭誠失敗過。
有了地方上的絕對配合,試點工作便能順利展開,只要在畢節取得成功,其它各地,自然便會蜂湧而上,都用不著蕭誠再去摧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