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獨特氣質。
餘獨醒有俠客情結,就很喜歡跟這樣的人交往。
二人閒聊。
等到關係更熟一些,陳一平又好奇問道:“餘兄每次戰鬥必唱歌,是因為《獅子吼》的緣故?”
餘獨醒的這個習慣,陳一平一開始只以為是個人愛好,但是等到發現他的歌聲在戰鬥時有一種奇怪的力量,能讓人更有戰意,就知道這裡面有些名堂。
再到餘獨醒展露《獅子吼》之後,陳一平又將二者聯絡到一起。
餘獨醒沒直接回答,他問陳一平:“聽過《四言詩劍》嗎?”
“聽過。”
陳一平點頭。
《四言詩劍》這是《神鵰俠侶》中楊過閱覽四言詩集後,效仿朱子柳以書法化入一陽指之舉而悟創的劍法。
詩句化入劍法,精妙非常。
舊時代的許多武俠、武俠劇集中的武學,往往都是以現實中的武學為基礎,再加以一定的藝術加工,誇大其詞。
但裡面也蘊含道理,更重要的是這當中的靈感值得借鑑。
全球災變後,武道大崛起。
就有一門門功法被創造出來,其中甚至有不少絕學就是從這些、影視劇啟發得來,名字都取的一樣。
例如餘獨醒提及的《四言詩劍》。
這本是家臆想杜撰出來的武學。
但到了黑暗時代,卻有武俠愛好者、古詩愛好者以‘詩句入劍’這一靈感為前提,創出一套劍法。再經過不斷修改、完善,最終成就華國絕學之一,名字就叫《四言詩劍》。
“我從《四言詩劍》得來靈感。”
“既然有前輩因為熱愛古詩詞,能創出《四言詩劍》,而我對許多舊時代的影視主題曲感興趣,未必不能創出一門《經典老歌刀法》。”
“而且我還修有《獅子吼》,將這門絕學融入融入歌聲,再將歌聲融入刀法,我這門功夫一旦創出,未來成就不見得會輸給《四言詩劍》!”
餘獨醒言之鑿鑿,有說不出的自信跟神采。
苗聰承襲前人之道,立志成為大師、宗師。
餘獨醒也有追求,不過他的追求不在修為,不在權勢,而是立志要自創武學,自創絕學!
二人都是大志向。
武者修行,貴在立志。
在陳一平看來,餘獨醒這是已經確定志向。甚至為此可以不在乎旁人目光、指點,沉浸其中,自顧歌唱,不在乎其他人能不能理解,他自踐行己道。
“餘兄志存高遠,小弟佩服!”
陳一平衝餘獨醒拱手,發自內心的欽佩。
他自己也在嘗試創造武學,但他是按著《空冥神功》的模子來做減法,要簡單的多。可就算比較簡單,也是相對而言,夢境世界中琢磨一年也只是剛剛摸到頭緒,真正成功還不知道要多久。
餘獨醒要融合武學、創造武學,難度是十倍百倍。
非常人所能成。
最終能不能成,陳一平不清楚,恐怕餘獨醒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一直前行,總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