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路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事情,並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
一方面,田路的獲獎是實至名歸,就算他的年齡不過四十歲,比往年其他的獲獎者年輕了幾乎一半,但是依然沒有太大的爭議,另外一方面,比起諾貝爾獎來這個的影響力確實也小了許多,很多人看到這個新聞覺得是理所當然,自然也就沒有太多想法了。
不過這正好對了田路的希望。
元旦後,春節前的這段時間,是田路一年之中最為忙碌的時間段之一,很多事情都要集中在這個時間去處理,所以他自然是希望自己能夠清靜一些。
事實上,確實如田路所希望的那樣,除了未來生物的事情繁多,很多時候需要他來幫下忙之外,神經生物學研究所和神經外科兩邊都沒有給他增添太多的麻煩。
神經外科是田路的臨床陣地,雖然規模不算太大,直到現在也就是四五十名神經外科醫師,一百張病床,人員甚至還處於過盛的狀態,但是這是田路刻意要得到的結果。
現在的附二院神經外科,已經不知不覺中成為了華國神經外科界的排頭兵!
雖然神經外科的強還不是全面的強,如果說在全世界範圍內來看,只有一個癲癇外科,即便是在全國來看的話,也只是功能神經外科處於前列,勉強算得上世界一流,但是在其他更大領域,比如說血管外科、腫瘤外科等等。實力還是相對弱小,畢竟總體實力有限,田路的精力也有限,很明智的放棄了全面快速發展的企圖。
現在神經外科有很多素質極佳的年輕醫師加入,有些是田路精挑細選出來的博士生和八年制學生,更多則是田路自己培養的學生,這些年輕的醫師們在進行了田路制定的規範化培訓計劃之後,將來會在其他亞專科進行強化,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
或許在十年之後,才是神經外科收穫的季節。
尤其是田路每年招收的神經外科研究生們。經過至少五年的碩博階段學習。再經過三年的規範化培訓,十年的時間,足以讓他們成為田路所需要的優秀神經外科醫師了!
相比較之下,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現在在田路心目中的地位就有些尷尬了。
如果按照原來田路的計劃。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重點發展方向是基礎理論研究。而未來生物的方向是基礎和臨床應用之間的銜接研究。也就是說,未來生物的原本定位是一個研發部門,利用研究所的成果來進行臨床應用技術和藥物的開發工作。
但是現在看來。田路的想法有些太一廂情願了。
關鍵還是田路把有些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尤其是在科研經費這方面,研究所的劣勢幾乎是無法彌補的!
田路當選了科學院院士之後,研究所的經費驟然間有了一個暴增,但是每年也不過數千萬華幣而已,等到他去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之後,這個數字必然會翻上好幾倍!
但是無論再怎麼增加,在田路看來依然是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線上。
整個京師大學的科研經費才多少?
京師大學醫學院2021年全年的科研經費不過三十億華幣,就算田路一個人能夠佔據其中的十分之一,也不過三億華幣,能幹多少事情?
或許對於一個普通的科研機構來說,這些錢已經足夠他們開展好幾項大型的課題,並且取得讓世人矚目的成果了,但是對於田路這個用超高的投入去取得超高回報的人來說,這個數字實在是遠遠不夠看的!
田路不希望自己的下屬們依靠相對落後的裝置去做前言的科研工作,那樣雖然不是不行,但是效率和收穫都不能讓人滿意,他希望的是大家不去顧忌什麼成本,不去顧忌什麼條件限制,而是能夠超高效的按照自己設定的計劃和方案去實現全部的實驗過程!
這一點來說,田路真心不願意把自己最重要的課題放在神經生物學研究所。
未來生物不缺經費,只要是田路批准的計劃,只要不故意的浪費資源,你就可以得到毫無保留的支援!
未來生物也不缺人才,如果說幾年前田路還要親自跑去歐美日等國家招攬留學生和華人研究者的話,現在的他已經名聲在外,再加上錢樂樂等人固定時間的世界巡迴,每年回國加入未來生物的精英都會超過百人,至於說國內的優秀人才那就更多!
有了經費,有了人才,田路腦海裡面可多得是研究計劃!
所以無奈之下,田路只能儘可能的把很多合作企業的贊助資金轉移到研究所來,把相關的任務分配給他們,同時也有意無意的慢慢的減少了對研究所科研專案的關注,更多精力放在了對學生的培養上面。雖然這麼幹有些不太地道,有些違背了田路自己當初的設計,但是這是很無奈的現實,田路沒有辦法為了少部分人的發展而影響到整體的計劃。。。。。。。
。。。。。。
工作雖然不算輕鬆悠閒,不過讓田路極為驚訝的是,又到了一年一次研究生考試的時候,但是今年找上門來的學生數量卻是驟減,一個月之中只有那麼區區兩人登門,讓他失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