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說明這一點,洛克教授和史密斯教授特意告訴田路:在以前他們做住院醫師培訓的時候,每週的工作時間甚至會達到一百個小時以上!只不過後來以發生過因為醫師過度疲勞而產生醫療事故的例子,所以才立法規定不能超過八十個小時,確保醫師們有足夠的精力去認真對待每一個病人。
田路不是超人,他只是得到了一個來自未來的系統而已。
這個系統為他的大腦提供了支援,但是並沒有對他進行身體上的強化。正相反,因為在系統知識上花費的時間過多,田路極度缺乏鍛鍊,身體條件比起高中時代反而差了不少!
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之下,田路可以預見到,像現在這樣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的情況,將來會很難得了。而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在衡量了多方面的因素之後,田路決定放棄後面的面試。哪怕是弗朗西斯教授和麥伯格教授那裡也不例外。
一次面試,加上準備的話,前前後後至少需要三天。而剩下的七次面試,總共就需要將近一個月時間。要知道,從現在到明年第二季度去醫院開始當住院醫師,田路總共也就只剩下五六個月的時間!
雖然系統學習的進度比當初田路的計劃稍微快了一些,但是臨床醫學卻還剩下四分之一左右,再加上口腔,流行病和臨床藥學,時間相當的緊張。如果接著去面試剩下的七家醫院的話,田路沒有十足的把握在進入培訓之前完成全部的課程。
在開始住院醫師培訓之前,完成醫學基礎支援系統和醫學實驗支援系統的學習,並用住院醫的第一年查缺補漏,透過考試,從而開啟臨床診斷支援系統和臨床操作支援系統,這是田路給自己定下的基本目標!
尤其是臨床操作支援系統,對於一位外科醫師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神經外科住院醫師培訓的前幾年,是基本技術的培訓,相關的培訓大綱嚴格的規定了每一年住院醫師們需要掌握的內容,不同的手術分級執行。比如說,你是第二年,或者第三年的住院醫師,那麼可以做哪些手術,你是第四年或者第五年的住院醫師,那麼還可以做哪些手術。比較死板,但是也相當的嚴謹,如果想要掌握更專業,或者說更深入的內容,需要在住院醫師培訓結束後繼續進行兩三年的專科培訓!
在這樣的培養機制下,只要開啟了診斷和操作支援系統,那麼在常人眼中艱難無比的住院醫師培訓,對田路而言就只能是積累實踐經驗的一段過程而已,他完全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去完成整個培訓計劃,從而能夠節省出一定的時間去開展自己的研究。
而為了田路早就計劃好的基礎研究專案,田路也做好了明年下半年回國進行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準備。
開啟了診斷和操作支援系統之後,整個住院醫師決策支援系統就只剩下三個分系統還未開啟:臨床病歷支援系統,醫學文獻支援系統以及科學研究支援系統。
這三個分系統,是必須在在得到執業資格之後才能開啟的,而在田路的計劃中,開啟科學研究支援系統也是必須要儘早完成的工作之一!
昨天晚餐時,田路向洛克教授和史密斯教授提出的理論大獲成功,得到了兩人的一致認可,史密斯甚至很興奮的表示,如果能夠證實田路的理論,必將掀開神經醫學上嶄新的一頁!
但是,這終究僅僅是一個初步的設想而已。
因為田路的故意省略和歪曲,這個理論並不是特別完整,也存在著許多的缺陷,所以雖然覺得這是一個天才的想法,但是洛克教授和史密斯教授最多也只是能幫他申請到實驗裝置以及實驗室的使用權,並不會給予太多的幫助。畢竟這只是一個年輕的準住院醫師提出的設想,沒有成熟的研究設計,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案,想要說服學校或者醫院方面從一開始就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是不太現實的。
按照洛克教授的說法,如果想要爭取經費和人員的支援,田路必須先做好可行性分析,設計出完整的研究計劃,甚至要拿出一個讓人信服的前期成果出來!
這就要求田路必須要獨立開展最初始階段的研究。
臨床是臨床,研究是研究,一個好的外科醫師,手術做得再好,卻並不一定有能力設計出完美的科研計劃,而沒有經過嚴格培訓的話,甚至就連實施都很成問題。
對於田路而言,想要獨立開展前期研究更是難上加難!
田路剛剛醫學院畢業,除了在系統中重複設定好的醫學實驗之外,並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研究訓練,事實上,他對如何設計一個研究計劃,如何管理研究過程,甚至如何去安排自己的研究進度等都一無所知!
如果想要獨立的開展研究,田路要麼需要獲得他人的支援,要麼,就必須接受必要的科研培訓。
而田路選擇的解決方案,是開啟科學研究支援系統。
只要有了科學研究支援系統的幫助,又有系統已經存在的成熟理論,那麼可想而知:一個完美的研究計劃幾乎唾手可得!
當然,越是美好的前景,就越是需要超越常人的努力。
第一份面試機會,就讓田路得到了常人夢寐難求的機會,成功的獲得了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中心的認可。在給自己的未來做出了完善計劃之後,田路以更瘋狂的姿態投入到了系統的學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