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路心中頓時大驚!
霎時間,心中湧起了一陣陣驚濤駭浪!田路心情極為複雜的眼神,也不由自主的飄向了一臉嚴肅的洛克教授。
果然不愧是頂級的神經醫學專家,好敏銳的觸覺,好毒辣的眼光!
下午面試的時候,第一次有機會在頂級專家面前表現自己對神經科學的理解,田路一時間有些得意忘形,無意間透漏出了一些系統中超越現實的知識,其中就有涉及瞭如何去突破血腦屏障的理論。
當然,哪怕當時田路的語氣是相當的肯定,洛克教授也只會認為這是他的設想而已。畢竟沒有任何的實驗和研究證實,誰也不會認為一個年輕人口中的話是事實!
但是即便如此,洛克教授仍然極為震驚的發現,至少在理論上,田路的想法似乎真有一定的可行性!
所謂的血腦屏障,通俗的講,其實就是人體保護大腦的一種防衛機制。
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和呼吸的氧氣,是由迴圈系統輸送到各個組織和部位的,當然藥物也不例外,許多藥物必須透過迴圈系統輸送到作用部位。而最終迴圈系統與人體組織之間的物質交換,則主要是由毛細血管完成的。
血腦屏障,就是指腦部毛細血管阻止某些物質由血液進入腦組織的結構。
腦部毛細血管與其他部位的毛細血管不同,存在著一套特殊的結構,醫學界稱之為血腦屏障。因為血腦屏障的作用,血液中的物質透過腦毛細血管進入腦組織有難有易,有些很容易透過,有些很難透過,有些則完全不能透過。而這種有選擇性的透過現在還不能由人類自主的控制,血腦屏障就像保護大腦的一道堅實防線,只放它認可的物質進入,對於不認可的物質,不管是好是壞,不管是否對腦組織有益,統統拒之門外!
血腦屏障的作用機制,直到現在也還沒有完全破解,而近百年來,全世界大的醫藥公司也一直在竭力尋找一種方法,能夠避開或者打破這種防衛機制,安全而有效的控制血腦屏障的開關,從而把藥物成分輸送到腦組織,治療一些難治性疾病。
這是一個困擾科學界多少年的難題!
一旦成功的突破了血腦屏障,一些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比如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癲癇(羊角風)等,很有可能會有突破性的發展!
八十年後,這個難題早已得到了解決,而且也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理論:從血腦屏障的作用機制,到它選擇透過物質的標準與原則,甚至還有可以透過血腦屏障物質的詳細目錄!
當然,還有幾種控制血腦屏障開放與閉合的方法!
下午與洛克教授的交談中,田路就無意間透漏了其中一種方法的大致原理。這種方法雖然牽扯到大量的化學、生物學和神經醫學知識,複雜無比,可以說是幾種方法中最繁雜,也是效率和可控性最低的。但是對現代醫學的發展水平而言,卻是最為合適的!尤其是這套方法的很多前行研究在現實中基本已經完成,也就是說,仍然建立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大部分理論基礎已經具備了,田路要做的,就是去進一步的深入、總結和完善,找到最後的那臨門一腳!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一聽田路的理論,洛克教授便敏感的發現了其中價值。
有人說,只有真正的興趣,才能讓一個人在自己的領域中獲得成功。洛克教授就是如此,作為一名神經醫學專家,哪怕是明知田路只是一個剛剛大學畢業的菜鳥,但是那一套理論仍然抓的他心中癢癢無比,所以只是稍一猶豫,他便聯絡了老朋友史密斯教授。在這方面,洛克教授自認為比起史密斯教授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迫不及待的希望史密斯能對田路的理論作出進一步的評價!
面對洛克教授和史密斯教授期待的目光,田路心中一時間矛盾無比。
神經外科住院醫師的培訓,足足要七年時間,前四年是進行神經外科臨床知識和技術的培訓,第五年是基礎研究,第六年也可以選擇繼續深入研究,第七年做總住院醫師。而突破血腦屏障的這種方法,就是田路為自己第五年和第六年培訓期間選好的研究課題!
下午的時候,田路只是闡述了基礎的理論,並沒有說出最後的結論,就這麼龐大的研究而言,只是總結和驗證前面的理論就要花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那臨門一腳,更是能讓一個研究團體卡上無數年!
這就像愛迪生研究燈泡一樣,他知道是在真空泡裡使用耐熱材料,但是足足嘗試了一千多種材料之後,才發明了碳化棉絲白熾燈。而田路卻是更進一步,直接就知道,鎢絲是比碳化棉絲更加合適的材料!
所以田路毫不擔心下午的談話會有什麼不良後果,在他的腦海中,有著完整的理論和結果,完全可以省卻無數次的嘗試,避免無數次的失敗,所以哪怕洛克教授知道了原理,基本上不太可能會趕在田路前面。
但是如果現在再進一步闡述的話,很有可能就會給對方更多的提示,不可控的因素就大大的加強了。
學術界的借鑑與剽竊司空見慣,就是當年愛迪生髮明電燈的時候,不也和英國的斯旺爭起了專利嗎?所以英國電燈發明百週年紀念是在1978年,而美國則是1979年。
倒不是說田路自私,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系統的知識,實際上他倒是巴不得別人能夠毫不懷疑的接受系統的理論,那樣的話,他才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能夠更有效率的利用系統的幫助。實在是這項研究對他未來的計劃太過重要,不能出一點的紕漏。
但是同樣的,這樣一項研究,也絕對不是田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
他不可能直接把最後的結果寫出來給大家看,那樣的論文全世界的雜誌都不可能發表,尤其是涉及到大量的實驗資料,必須有完整的記錄才行。而如果作為一種理論推斷,發表基本原理的話,只能是為他人做嫁衣,除了得到空前的榮耀之外,田路將會一無所得!
這樣的研究,需要一個團隊,需要許多的先進儀器,需要嚴格的實驗過程,還需要龐大的資料結果,這最終都要歸結於金錢,以及一個科研機構的支援!
這也正是田路堅持來美國做住院醫師培訓的原因,只有在這裡,他才有可能得到這一切。
“怎麼辦?說,還是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