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都督溫壽泉率民軍一部南下河東,配合山西民軍攻克運城、絳州並圍攻臨汾,在後方和側背對清政府構成極大威脅。
參加辛亥革命,是閻老西一生中,最光彩的一頁。
宣統三年12月初,南北議和已經開始,袁世凱違約派第三鎮進攻山西民軍。
在大軍壓境之時,閻錫山既懾於袁世凱的威力,又對袁世凱抱有幻想。
遂同意同盟會會員景梅九的建議,致函袁世凱,如果袁世凱能協同軍民,顛覆帝制,然後敷政共和,與民更始,則擁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
南北議和後,閻錫山由歸綏南返,行至XZ,收到袁世凱不許他繼續前進的電令。
在這種情況下,閻錫山認為袁世凱手中不僅握有重兵,而且將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整個政治天平已傾斜到袁世凱的一邊。
於是一面請求孫中山給予支援,一面派人向袁世凱表示誠意,又在建都問題上站在孫中山的對立面,贊同袁世凱建都BJ的主張。
袁世凱看到閻錫山不同於其他同盟會會員,遂任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
從此,閻錫山即主管山西。
擁袁稱帝與反對護法的相繼失敗,迫使閻錫山接受教訓,奉行三不二要主義。
即不入黨、不問外省事、不為個人權利用兵,要服從中央命令、要保衛地方治安。
短命的洪憲皇帝,並沒有長久掌握天下,這片大地換個幾個臨時的主人。
表面上韜光養晦,暗中卻在擴軍備戰。
閻老西修建了可以大量製造步槍、機槍、大炮和彈藥的兵工廠,又把軍隊由民國初年的4個旅擴編為17個師。
兩次北伐,讓閻老西改換門庭,南京政府任命閻錫山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
但光頭聲稱在中央有職務者不得再兼省職,****應在京,無事不得離職。
閻老西知蔣光頭為調虎離山,推諉不就,後在各方人士敦促下,始於11月5日就職,但並不到南京視事。
民國十八年12月,唐生智聯閻倒蔣,閻錫山暗中首肯。
在唐生智發出通電後,閻錫山見其未將己名列於首位,在趙戴文等人的勸阻下,出爾反爾,轉而與張學良等通電擁蔣反唐。
光頭令討唐軍均歸閻錫山指揮,閻於三零年1月3日親赴鄭州指揮作戰。
光頭為消滅政敵,密令何成浚與HEN省主席韓復榘相機捕閻。
此計被閻老西的部下竊聽電話獲悉,他立刻化裝,偷偷返回太原。
關係進一步惡化,雙方厲兵秣馬,準備決戰。
但中原大戰的結局,已經世人皆知。
坐山觀虎鬥的奉系,在局勢日趨明朗時,於9月18日通電擁蔣,派兵入關。
面臨南北夾擊之勢,閻、馮等反蔣軍全線崩潰,蔣介石取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
撤銷太原的擴大會議,“國民政府”和“陸海空軍總司令部’隨即先後解體。
閻老西於民國十九年10月15日宣佈下野,12月潛赴大連,黃粱美夢就此收場。
此戰軍民死傷近30萬人,豫魯兩省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國力損耗,元氣大傷。
他在大連蟄居期間,一面總結自己的從政經驗,一面遙控山西軍政大局,伺機而動。
今年年初的時候,閻老西在獲取了光頭的諒解之後,回到山西繼續掌權。
掌權了,那就有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