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華國最不缺的就是見縫插針的人。
很快一些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公司就找上了這些銀行,利用人脈,低價,甚至一些其他手段,將這些合同簽了下來。
有了合同,就有了聞訊而來的資本投入,有了資本投入,就有了研發資金。
一番操作下,短短一個月,華國的機器人產業竟然意外的蓬勃發展起來。
就連科技股都跟著蹭蹭的往上躥!
也不是沒有資本去找許燕,甚至是李旭。
但都被推脫了。
因為李旭本身就是華盛投資集團的原始股擁有者,雖然微乎其微,但那也是一種威懾力。
一般的資本是沒這個本事和華盛搶飯吃的。
至於美利堅那邊的資本,還真看不上華國現在這點蓬勃的景象,他們對波士頓動力又不是沒投過。
機器人行業的黃金期還沒到來哪!
李旭回到公司,許燕送了一口氣,正準備把工作跟老闆交接一下。
結果李旭直接來了一句:“做的不錯!下一步大的方面繼續按照既定方針執行,小的地方你自己拿主意。”
然後就又一次當起了甩手掌櫃。
不當不行,一個月的苦修掌握的科技,不得轉化出來。
不過這一次,不用當“苦行僧”,只是沒時間操心企業的事情而已。
簡單跟許燕等高層見了個面,李旭就重新鑽進了機器人研發中心。
隨著他手頭資金的充足,研發中心一些空閒的房間也被重新佈置上了高昂的機器裝置。
可惜一些高精尖裝置,被某些國家禁運,他想盡辦法也沒弄來一套。
一直都說華國科技奮起直追,但那只是高大上的方面,在一些細節上,還是隻能淘到工業級,像軍工級,宇航級,是想也別想。
李旭自然也沒這個本事。
好在他有系統,目前的裝置已經足夠使用。
能源問題急需解決,只要解決額能源問題,機器人就可以小範圍的投入到民用生活中。
等以後再把核心程式升級,李旭的機器人服務行業就算是完成了。
當然前提是國家別提前給收走了。
就在李旭沉浸在製造新能源儲存裝置的時候,電影的票房分成也終於到來了。
當初為了獲得更好的票房和排片,李旭是放棄另一部分收益比的。
所以最終二十三億的票房,扣除宣發,稅收,院線分成後,李旭只獲得了6億多一點的回報,大約佔百分之三十。
雖然看起來不多,但別忘了李旭才投資了不到一個億,收益比高達百分之六百,已經相當不錯了。
隨著這比錢的到賬,李旭手裡的現金已經超過了四十億人民幣。
工行那邊直接委派了一個專職理財經理,處理李旭的日常資金需求。
當然按照李旭先生的暗示要求,這經理肯定是個年輕貌美的小姑娘。
票房一分成,最開心的不是李旭,而是李亦婧和紀筱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