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庭一眼便看出她的想法,吳太后對此並不奇怪,只是沒有料到對方會如此果斷地拒絕,這不禁讓她心中的憂慮更盛,但是聽到他後面說的那句話,心中不由得生出些許欣慰。
她喟然道:“哀家乃是後宮婦人,深知當年高祖皇帝定下後宮不得干政的鐵律,可如今局勢逐漸艱難,皇帝還不夠成熟,哀家又能如何?有些問題擺在那裡,不是閉上雙眼它便不存在。”
洛庭頷首道:“太后言之有理。”
吳太后嘆道:“哀家本想撒手不管,可如今軍中大將只知衛國公卻未必尊皇帝,況且衛國公還那麼年輕。哀家明白,衛國公於國有大功,縱然封王也只是最基本的嘉賞,可將來又怎麼辦?哀家近來時常半夜醒來,唯恐聽到有人提兵殺進京都的噩耗。”
洛庭面色凝重,默然不語。
吳太后又道:“其實哀家知道,皇帝不喜歡哀家插手這些事情,他總覺得裴越的忠心可以掩蓋所有問題。或許朝中諸公也這麼認為,覺得哀家這個後宮婦人徒惹是非。”
洛庭溫言搖頭道:“陛下是君,太后也是君,臣等怎會心懷不敬?關於衛國公,臣能理解太后的擔憂,畢竟古往今來常有君臣反目之例。太后一心為陛下和天家著想,這沒有什麼錯。衛國公忠心為國需要嘉賞,這也沒有錯。至於陛下,他對衛國公的信任足以造就一段佳話,這更談不上錯處。”
吳太后愣住,緩緩道:“這樣說來,難道誰都沒錯?”
洛庭道:“是的。”
誰都沒有錯,那便意味著必須有人做出讓步,否則矛盾會越來越激烈,終至不可調和。
吳太后欲言又止。
洛庭起身行禮道:“太后,臣有一請。”
吳太后下意識心中一緊,澀聲道:“執政請說。”
洛庭不疾不徐地說道:“臣有一子名為文守,今年二十二歲尚未成婚。他於開平四年中舉,如今在家中勤學不綴,雖非天資聰穎之輩,但性情中正古樸,為人踏實本分。若太后娘娘不嫌棄,臣想為他求一門親事。”
吳太后怔怔地道:“什麼親事?”
洛庭抬起頭來,平靜地說道:“請太后娘娘為平陽公主與犬子指婚。”
這句話很輕,卻又有千鈞之力。
相較於吳太后此前的想法,洛庭的提議更加直接,等於是公開表明洛家和朝中相當一部分文臣站在天家這邊,其中蘊含的分量不言而喻。
要知道當初開平帝曾經試探過洛庭的口風,被他毫不猶豫地回絕,因為像洛庭這樣註定名留青史的文臣,不可能願意留下一個攀附權勢的汙點,更不可能讓自己的子女與天家結親。
然而今時今刻,他卻做出了一個令吳太后意想不到的抉擇。
吳太后忽地站起身來,朝著這位中年男人矮身福禮。
周遭肅立的女史們無不驚慌失措。
洛庭側身避開,垂首道:“太后娘娘,臣出身寒門小戶,是先帝簡拔臣於微末之中,是朝廷給了臣實現胸中抱負的機會,此恩不敢或忘。臣和陛下一樣相信衛國公的忠心,但臣也能夠理解太后的憂慮,故此臣願意以自身作為砝碼,避免將來發生不忍言之事。”
吳太后感動得無以復加,顫聲道:“多謝執政。”
“不敢。”洛庭緩緩道:“若無他事,臣請告退。”
他轉身離開,身姿挺拔如松柏。
一如當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