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不包括站在最前方的那一排極其魁梧的蠻人,他們被稱之為嗤羅利,蠻語中的含意為忠誠與強大的化身。
距離
僅有五十丈之時,藏鋒衛突然變陣。
左右兩軍同時轉向,分別向蠻軍大陣的兩側席捲而去,裴越率領的中軍則不理會正前方的千餘名嗤羅利勇士,朝著西北方向蠻軍大陣的肋部衝去。
自古以來,騎兵面對步卒時自然佔據機動性的優勢,但是想要正面沖垮已經站穩腳跟的步軍大陣必然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任何一個騎兵將領都不會做出如此愚蠢的決定。更何況蠻人普遍身材高大,他們手中的長矛雖非大梁制式長槍,可是依舊能對藏鋒衛造成極大的威脅。
獵驕靡匆忙下令,讓兩翼計程車卒轉向列陣,然後便迎來藏鋒衛的第一輪攻擊。
環射!
這套戰術對於藏鋒衛來說早已駕輕就熟,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套戰法配合,那便是極其銳利的刮魚鱗。
只見孟龍符領左軍三千騎從蠻軍大陣側翼快速掠過,在衝鋒的過程中隊形逐漸拉長,右側騎兵同時張弓搭箭,漫天箭雨落在蠻軍的陣型之內。雖說獵驕靡帶著族人在這兩個多月內搶到不少物資,可是並沒有多少甲冑,這一點便決定了他們無法像正規步軍那般具備防禦弓手的能力。
他們唯一能用來抵抗箭雨的便是簡易的木製大盾。
最外側的蠻人並未受到利箭的侵襲,可是他們需要面對的是左軍內側騎兵的長槍橫掃。
長槍對長矛,看似在兵器上相差無幾,然而藏鋒衛是衝鋒向前,蠻軍則是站在原地,雙方的力量便有一個天然的差距。
騎兵似流水一般掠過,長槍如林前赴後繼,一遍又一遍地拍打著蠻軍的外圍陣地,刮魚鱗便因此得名。
孟龍符並未戀戰,領軍順勢向前,然後繞過蠻軍的後陣,與陳顯達率領的右軍擦肩而過,雙方開始第二輪的攻擊。
蠻人並非一味地被動挨打,除了用大盾抵擋藏鋒衛的騎射、外圍士卒奮不顧身地劈砍對方坐騎的四肢之外,站在內圈的蠻人不斷向外投擲短矛。這種短矛取材於群山之中的樹木,長度僅為四尺左右,尾端被削得極為尖銳,從那些魁梧的蠻人手中擲出之時,同樣具備很強的殺傷力。
戰事形成激烈的僵持狀態,相較而言蠻軍的損失遠遠超過藏鋒衛,但坐鎮其中的獵驕靡反而漸漸冷靜下來。
便在此時,裴越親領的中軍已經完成數輪強硬的拋射,蠻軍大陣較為脆弱的肋部出現鬆動的跡象。
裴越深吸一口氣,高舉左手給後方打出一個手勢,隨著將士們不斷將帥令傳下去,兩千餘騎陡然加速徑直衝了過去。
獵獵朔風迎面似刀,但是裴越雙唇緊抿面色沉靜,唯有雙眸之中泛起凌厲至極的殺氣。
轉瞬之間,殺至陣前。
數名蠻軍士卒怒吼著挺起長矛,裴越猛然一拽韁繩,那匹裴城送給他的名貴神駿騰起前蹄,隨即一躍而起。
鋼刀揮起,似長虹貫日。
幾根長矛悉數被他斬斷,坐騎的前蹄猛然踏在一名蠻軍的胸口。
身後的將士如潮水一般隨他向前湧去。
以決然之氣撕開一個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