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屈原就想到稷下學宮這個聖地學習一番,兼之在路上的時候靈感大發,定下了自己的道路,故此也就順便借用一下學宮的爭鳴臺開竅了。
此時在爭鳴臺上的屈原已經調整好了,直接開始了自己的道理印證,引動天地異象。
開口便是天問。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明明闇闇,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系,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出自湯谷,次於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幾里?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
伯強何處?惠氣安在?
何闔而晦?何開而明?
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
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
……
隨著屈原一句句的吟誦天問,那股欲究天地永珍之理,存亡興廢之端,賢兇善惡之報,神奇鬼怪之說的追問精神開始逸散開來。
其中散發出來的意境頗有整齊百家、是正雜說之韻味。
正合了那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正是一個求道者的完美展示。
這便是屈原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