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麼能只有半本呢!
白湛偷偷摸摸同段曉棠打聽,“天殺的梅花道人哪去了?”
段曉棠直言道:“惹到不該惹的人,犯了不該犯的事,從此之後,渺無音訊。”
白湛不得不替潘潛辯白,“他一個嘴賤的文人,能犯什麼事!”
雖然兩人曾經的交流不甚友好,但白湛不得不承認,潘潛骨子裡是一個正義之人。而且他一心向往出人頭地,在各方面都會更加謹慎。
段曉棠打著哈哈,“那時候我又不在長安。”
白湛轉頭回去和大舅哥吐槽,這會就氣到想罵人了。寫書寫一半,難道就是潘潛的惡趣味。
孫無咎不得不提醒一句,“潘蘊華何時不見蹤影的?”
白湛本身和潘潛沒有交情,頂多透過杜喬瞭解一二。回憶一番,“大約在衛王謀反前後。”
而衛王又牽扯出另一位謀反的大佬——楊胤。
雖然潘潛要出身沒出身,要長相沒長相,嘴巴還臭,實在不像能和這兩位搭上關係的人。但那時候捲進去的無辜之人還少嗎?
高行之話都沒和楊胤說過,不一樣被牽連貶官交趾了嗎!
至此以後,白湛打消了從段曉棠處打探潘潛下落的心思,反而私下鼓動孫無咎續寫故事。
反正他倆閱讀偏好相似,歷史不重要,怎麼爽怎麼來!
以前沒開文,孫無咎還和白湛在長安當街溜子的時候,隱姓埋名寫點上不得檯面的話本子打發時間,自無不可。
現在他有正經官職,每天一大堆事等待處置,哪還有那份閒心。
潘潛已經給三國故事構建出筋骨,旁人若不能把握其中真意,強行動筆,無異於狗尾續貂。
孫無咎自認為他和潘潛不是一路人,哪怕從字裡行間琢磨出一絲意味,但若讓他仿照筆觸,定然做不到。
一點點來自文人之間的默契和較量。
孫無咎看熱鬧不嫌事大,“聽說右屯衛的薛大將軍十分喜愛三國故事,有意續寫。”
“莫不如尋薛長生打聽打聽,看看他寫到哪了。”
白湛嘴上說道:“說來玩笑的。”
他不瞭解薛曲的為人,但想來以薛曲的人生經歷和文化水平,寫出來的故事也不會是他喜歡看的型別。
班師大軍整齊氣氛散漫,但還是有不少人兢兢業業堅守在崗位上,尤其是被右武衛上下寄予厚望的相娑羅。
作為右武衛將官中級別最低的長上,相娑羅沒多少機會在戰場上展示風采,但憑藉在俘虜管理中的優異表現,獲得四衛的一致認可。
畢竟俘虜數量一上去,再是猛男看到也會頭皮發麻。
東境和西境的突厥俘虜,因為有仇和沒仇,被山西諸地贖買,去他們該去的地方發光發熱。
其他不東不西的,就只能南衙諸衛自己兜著了,想方設法沿途發賣。且發賣還有講究,不能一口氣全賣了,必須仔細甄別買家的身份和用途,並且控制數量。
畢竟突厥無論男女,大多下馬是牧民,上馬就能搭弓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