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世事如夢,趙瓔珞如今日子過得紅火,提及當年的灰暗慘淡,語氣少了幾分憤懣,彷彿是在講述一個與自己無關的故事。
至少剛開始是這樣的。
趙瓔珞並非生來就是獨生女,先有兄長後有弟弟。命運弄人,兄弟們一個個都沒立住,只活了她一個。到最後,就是父女倆相依為命。
似他們這等士族旁支,幾代不曾出仕,又不曾有產業經營,全靠祖宗留下的基業維持。即便如此,相較於那些平頭百姓,生活依然算是寬裕。
趙瓔珞從前的生活,雖稱不上錦衣玉食,也算是衣食無憂,但也僅僅只是如此。
妻兒先後撒手人寰,同樣帶走的還有趙父的心氣。從此後渾渾噩噩,過一日算一日。
對膝下唯一的女兒趙瓔珞,大體說來不過四個字——隨便養養。
給她衣穿給她飯吃,至於其他更多的,那便不是他所關心的了。
趙瓔珞詩書不精,家傳的鞭法練得尋常,普通女子安身立命的庖廚女紅,都只能硬著頭皮說一句馬馬虎虎。
孩子不懂事也就罷了,難道大人也不懂嗎?難道不知道這些技藝本事對她將來有莫大的好處嗎?
直到近兩年,趙瓔珞才逐漸明白,以自家的條件,她的的確確是被“虧待”了。
時下女子的出路大多依賴於婚姻,以趙瓔珞的條件,在同階層的婚姻市場上,是最次的選擇。
褚家遠走長安,多年音信全無,就該早做準備,是繼續履行婚約還是斷了這門親事。趙父卻無動於衷,直到連褚家在本地的至親都搬走了,依舊毫無動作。
他也不替女兒另外相看婚事,就這麼一直拖著,拖到了趙瓔珞十五六歲的年紀。
如果趙父希望女兒高嫁,作為將來的養老保障,那就該從小好生培養。
若是尋常嫁娶,趙瓔珞沒有同胞的兄弟,也應該及早過繼一個孩子養在膝下,從小培養感情。
甚至退一萬步說,想要招贅,那就該讓趙瓔珞有頂門立戶的本事。
可惜,趙瓔珞從未接收到類似的承諾或者暗示。
她的生活只有一日三餐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簡簡單單、平平常常。
如同一潭死水,日復一日地重複著。
如果日子繼續這樣過下去,再往後拖上兩三年,趙瓔珞的婚姻問題擺在明面上,或許她會得到一個倉促尋來的夫婿或者贅婿。
無論如何,都算是有“靠”了!
可惜沒有如果,命運並沒有給她這樣的機會。
趙父倉促離世,沒來得及做出任何安排。趙瓔珞失去了唯一的親人,也失去了所有的依靠,從人間跌入地獄。
趙瓔珞來長安,遇到了祝明月等人,結識顧盼兒,逐漸明白了女子應該如何在這個世間行走……當她讀《戰國策》中那一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時,才恍然明白一個慘烈無比的事實,原來她的父親,她唯一的親人,或許並沒有那麼“疼愛”她。
若是趙父復生,趙瓔珞只想不顧一切地質問他一句,你知不知道,你走以後,我會過得很苦?你為什麼不替我多謀劃幾分?是覺得我不重要、不中用,還是靠不住?
可惜,斯人已逝,趙瓔珞永遠也得不到答案,只能被困在一個名為“父母與愛”的無解難題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