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九日是吳勉離開揚州赴京趕考的日子。此去京城,若考中貢士,至少半年才能歸來。吳勉和書院的幾位同年們結伴前往,一路上好相互照應。汪岐蘭讓吳勉帶上了青山和一位護衛馬戈跟著。
“這次,蘭娘就不必到碼頭送我了。”吳勉開口道。若汪岐蘭去,同伴們少不了圍觀打趣,他怕引她不自在。
汪岐蘭知曉吳勉的心意,亦不堅持。看過家中為吳勉準備好的行李和盤纏後,將一個錦盒交給了吳勉。
“這個錦盒裡裝的是對你行路有益的指南。一本是用於路上的《一統路程圖記》,一本是我問永璐要來的《京師里程圖》,入京城後可用。後一本圖因涉及京畿重地,官方禁售,所以須選擇無旁人時私下再看。”
“是,我記住了。”汪岐蘭為他準備的如此細緻,吳勉鄭重的應下。
出發時,日頭剛升起,吳勉朝汪岐蘭眾人揮了揮手,鑽進了馬車。
車輪轂轂向前,汪岐蘭等人留在原地,目送著馬車。
吳勉忍不住從車窗外探出頭去,汪岐蘭身上還是裹著那件粉色的繡著一枝梅的披風,迎著冬日暖陽,發出微微的亮光,俏立在眾人中。
吳勉揮了揮手,再揮了揮手,直到馬車拐了個彎,所有的身影一下子消失在眼前。
吳勉悵然的收回手,這樣的離別比在碼頭上來的更快,更恍然若失。
他用手指輕輕摩挲著手中錦盒,彷彿上面還留著汪岐蘭指間的餘溫。
良久,吳勉開啟錦盒。
如汪岐蘭所說的,錦盒的上面是一本《一統路程圖記》,記錄了全國各地通往京城的水路、陸路、碼頭、驛站、旅店所在。吳勉等人沿京杭運河而上,在通州碼頭下船,然後走陸路,一路上均可以此書作參考。
另一本《京師里程圖》,則是以紫禁城為中心,將京城外可以歇腳的驛站、涼亭、旅店以及京城內各街坊、巷道、食肆、酒店、景點的位置,標註得非常清楚,對於第一次到京城的人來說,非常便利。
吳勉略略翻了翻,便放回原處,忽然發現其下還有個素面的信封。
“這?”吳勉心中驚訝,將信封小心開啟。
裡面是幾張信箋紙,展開後,是汪岐蘭娟秀而小巧的字跡。
“翰林院學士名錄:
翰林院掌院學士:王捷,字偉人,號惺國,陝西韓城人。先帝十一年狀元,忠清勁直,老成端謹,兩袖清風,不畏權貴,言道一身,敢斥惡邪,不結黨營私,不趨炎附勢。
翰林院侍讀學士一:季簧,字尚佐,號拙修,無錫城內學前街人,前河道總督季曾筠之子。先帝八年進士。善治河,專水利,謹小慎微、克己奉公,善書法,精小楷,能於胡麻上作書。
翰林院侍讀學士二:錢霖,字東生,號金粟,浙江仁和人。元盛二年進士,學問淵博,綜覽經籍,工詩尤精史學,才思敏捷。貌古神清,因體弱多疾,謝絕應酬,日常過午不食。
……”
吳勉往下看,還有翰林院的其他兩位侍講學士、侍讀、侍講的資訊。
“蘭娘從哪裡得來的這些資訊?邸報上嗎?可以精確到過午不食這些細節?”吳勉喃喃自語道。
前面兩頁寫的都是翰林院九位學士,吳勉翻到第三頁,眼睛暮的張大了。
“軍機大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