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穎達是初唐時期,儒學扛把子,孔門的老大。
他的話就代表整個孔家,他的話就代表孔門士族。
八歲的時候,孔穎達已經一目十行博覽群書,論語倒背如流。
孔安給他找個老師,是隋唐第一經略家劉焯,兩個人見的第一面,不是盤道,而是論經。
賢人說語,聖人才論經,可見孔穎達的儒學造詣有多牛逼!
從隋大業初年到現在貞觀五年,孔穎達是為數不多透過明經考試中了高第的,要知道大唐第一賢臣房玄齡,在考明經的時候只考了一個進士房玄齡的進士含金量,遠超後世的狀元郎,畢竟當時的參賽選手全都是天花板級別的牛人,老房能中進士也是牛人)。
隋唐交替,李淵派人三顧衡水,請孔穎達出山,直接給了河內郡博士,太學助教,國子監祭酒,李世民登基後加封曲阜縣男,轉任給事中。
別看孔穎達身上的光環多,但孔穎達一直很心塞,從他父親孔安那代起,就一直心塞。
儒學從孔聖人開始,經歷了秦漢、三國、兩晉之後,儒學的流派居然多了起來。
有鄭玄的鄭學,有王肅的王學,到了南北朝的時候,南派儒學和北派儒學搞得勢同水火,打得不可開交。
從那時候起,不管是有學問的還是沒學問的,但凡認識幾個字的,都開始給四書五經和論語註解,搞到了最後,南說南有理,北說北精闢,搞得聖人之學逐漸變得繁瑣複雜起、枯澀難懂來。
孔穎達見南北各派相互噴口水打架,就一心想統一學術,但問題是孔穎達不能提出來,他提出來就是反對他祖宗孔聖人。
孔穎達遵從孔安的遺願,一直想搞五經正義,讓聖人之言、聖人之事簡單一點,其實真沒什麼,孔聖人寫的時候也沒想太多。
三人行必有我師,說的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總會有優點可以學習,再無其它!為啥還非要深度的去研究他?恨不得把每個字都註釋一遍,那樣還有什麼意義?
程處亮沒出現之前,孔穎達考慮過老程,但老程武盛文衰,別人但凡講道理打機鋒,老程絕對不是對手。
直到論才擇婿的時候,孔穎達見到了程處亮,才下定決心,讓這個頭鐵的上去趟雷。
“程處亮,我孔門給你正名,需要你回答幾個問題,你可願意?”
“晚輩願意!”程處亮正了正衣襟,拱手施禮。
“你說,什麼是聖人之言?”孔穎達問道。
“聖人說,光有思想不行,要把思想賦予行動。實踐才是檢驗一切的根本。”
程處亮略微思考了一下,“大家都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就是實踐的過程,不站在一起比較,永遠不知道自己的短板,永遠不知道別人的優點。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人才能更進一步。
就好像孔師您給孔家的家訓一樣,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這也是實踐的過程,不是所有姓孔的出聲就是天才,也有不適合讀書的,不適合讀書的難道坐吃山空嗎?肯定要學習技藝養家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