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見微知著,守正待時。
在上個月舉辦的第一屆金唱片頒獎典禮上,足有二十八隻唱片的本地銷量達到金唱片的標準。
這就證明了香江不單止電影市場走上了快車道,唱片業也依稀看到了曙光。
不是業內人士自然不會刻意去留意到市場的變化,或許就連香江的幾大唱片公司的高層們也未必能預知得到,再過幾年,香江樂壇會呈一發不可收拾地高歌猛進。
所以現在香江唱片業的潛力還在積蓄著,市場自己也在增長著,有點不緊不慢的感覺。
這是因為香江影視業也在積蓄著自己的力量,在港產片的黃金時代未來臨之前,香江唱片業依然會保持這種小步上升的趨勢。
只有當香江的影視劇和音樂相結合了在一起,兩者相輔相成了,如同雙劍合璧之後,才會呈現強勢的文化輸出,整個香江娛樂產業市場才會得以快速繁榮。
基於市場的這種情況,盧東傑也不可能逆勢而為,無論他怎麼添油加火,也無法讓整個市場火熱起來,他能做的只有提前佈局,然後和大家一樣等風來。
因此,這就註定了,一旦盧東傑現在成立的唱片公司,他所生產的文化商品,必然是有所側重的,他最大的客戶受眾群體不可能侷限在香江,東南亞地區龐大的華人群體才是他的消費者。
至於什麼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也是日後再說了。
成立一間屬於自己的獨立唱片製作公司了,這個事情之前盧東傑也考慮了許久,只是缺乏足夠的資金和專業的人才。
這段時間自己也積攢下了一些家底,包括寶麗多唱片公司一次性支付的現金,買一「vivaavida」送一首「對面的女孩看過來」,這些錢加加埋埋也有將近70萬左右了。
這錢作為唱片公司的初始運作資金,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畢竟是草創的階段,先把這個框架初步搭起來了,跟個皮包公司也差不多就行了。
什麼ceo、o、cto盧東傑一人兼任,但cfo、秘書助理、一般技術人員、美工、文員等還得另外找人。
就算在唱片公司開張發市後,距離回血還是有一段空檔時間的,所以盧東傑還是得要找其他渠道賺錢給它輸血。
要不然是無法長時間維持正常的運轉,畢竟製造文化工業產品,是一分錢一分貨的。
雖然電視臺給盧東傑的工資不高,但他也暫時不會離開佳視,畢竟在那個職位上,背靠著兩座大山,和業內的人士打交道也會方便一些,宣傳渠道方面更是近水樓臺。
錢啊錢,又回到了怎麼搵銀的這個問題了,是廣告代言?還是客串商演?
嗯,是時候應該找間娛樂公司談談合作了,好歹自己現在也是貨真價實的「國際知名歌星了」,出場費怎麼得也要漲一大截吧,盧東傑對自己的身價還是有點自信的。
喜歡港樂時代請大家收藏:()港樂時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