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其實是秦誼內心的真實獨白,關於數學,秦誼是真得非常蛋疼,上小學的時候他數學可是全年級裡面數得著的,有那麼一段時間曾經立志當一名數學家。不過這個夢想到了秦誼高中時代便徹底放棄了,因為他發現數學實在太難了。
言罷秦誼直接在跪坐的基礎上俯下身子,又朝蔡邕行了一個大禮。
“也罷!既然文合有志於算學一途,那我願意助文合一臂之力!從今日起文合你便是我蔡邕的學生了!”而秦誼的這番態度也是最終說服了蔡邕,資質這麼出眾的學生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這份愛才之心最終讓蔡邕認下秦誼這個學生來。
“多謝蔡公!多謝恩師!秦誼定當學有所成,不負先生厚望!”趴在地上的秦誼繼續向蔡邕行禮,這次已經換成了標準的拜師禮。
“文合快快請起,能夠收到你這樣的學生,也是完成了我的一番夙願!請跟我來!”蔡邕也是緊走幾步,將在地上行禮的秦誼給扶了起來,然後拉著秦誼向自家後屋走去,而看到父親這個反應的蔡琰也是吃了一驚,隱約也是猜出父親要做什麼來,跟著蔡邕和秦誼朝後屋走去。
秦誼對蔡邕的這個反應也是有些詫異,但還是跟著蔡邕走了下去,最終來到了一間足夠有一百平米的大屋子。這間大屋子裡面擺滿了好幾排櫃子,只留出了僅夠一人通行的小道。
還沒等秦誼發出什麼疑問,蔡邕已經將門口的一個櫃子開啟,露出裡面滿滿的一櫃子書簡來。
秦誼瞬間明白,這就是蔡邕本人的藏書閣。蔡邕是東漢時期的大藏書家,生前“有書近萬卷”。他的藏書不僅數量多,質量也均居上乘,很多得之於皇上所賜或秘閣抄書。
在這個才剛開始使用紙張進行記錄文字的年代,書籍主要還是以書簡的形勢存在,很多書籍根本就沒有機會廣泛流傳,蔡邕這萬卷書籍中很多可能都是獨一無二的孤本。
只是看到蔡邕的這些藏書之後,秦誼卻是心中有些堵得慌,因為蔡邕這萬卷藏書基本上都在戰亂之中毀盡了,根本沒有多少流傳到後世。
首先是蔡邕後來遇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對王粲非常欣賞的蔡邕將自己的藏書分出了六千冊給王粲,王粲自己也是努力蒐集,再次將藏書規模擴充到了萬冊。
王粲死後,兩個兒子因為牽連進魏諷之亂都被曹丕所殺,這批藏書又流落到王粲子侄輩王業手中,最終在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中散佚淨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剩下的近四千卷,蔡邕曾在隨獻帝西遷時留在雒陽託女兒蔡琰看管。但兵荒馬亂之年,一個弱女子自保尚且無計,更何況那些書了,所以那四千卷也在戰亂中佚失了。
後來曹操將蔡琰從南匈奴贖回後,還向她問起過家中藏書的情況。蔡琰回答,先父遺留書籍四千餘卷已全部散失,但自己還能背誦默寫下來的尚有四百餘卷。後來曹操果然讓文姬默寫了下來,以文姬的才華,能背默書籍四百餘卷。
恐怕文藝女青年蔡琰也就能夠背出蔡邕藏書中的那些文藝向著作,背不過的那些都不是她感興趣的圖書。更何況這批圖書也要經過永嘉之亂的折騰,留存的後世的也是寥寥。
不只是蔡邕的藏書,還有那些蔡邕的著作,比如說蔡邕參與編寫《漢記》,這部從班固到蔡邕、楊彪、盧植編寫了將近二百年的著作,也是消失在了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只留下部分殘篇存世。
中華民族經歷過太多的磨難,也是將很多先人們的東西給被動丟棄了。當看到蔡邕這一屋子的藏書之後,穿越過來後只想著鑽營投機保衛媳婦的秦誼,心中突然湧出了一股強烈的負罪感,差點兒眼淚都要淌下來。
三國亂世將要來臨,但這並不可怕,更可怕的五胡亂華還在後面,難道自己就想著苟延殘喘,而不應該為漢民族這個偉大的文明延續做些什麼事情嗎?有這麼多墳籍的存在,難道不能使中華文明能夠向前邁出更大一步嗎?
“文合,這間屋子裡面大概有六千冊藏書,是我窮半生之力蒐集來的各類算學,以及和算學有關的書籍。這些書籍我一直都想找一個合適的主人,現在終於遇到了你這麼一個識貨之人,我相信它們在你手上肯定能夠有更多的用處,這下子我即便是死去也能夠瞑目了!”
蔡邕看到秦誼一片失神,還以為秦誼為這麼多的書籍所攝,忍不住也是得意得對秦誼說道。但蔡邕想要把這些書籍託付給秦誼的心情卻是真情實意的,好不容易遇到的天下奇才秦誼,正是把這些書籍發揚光大的最好人物。
只是蔡邕這番話一說出口,那邊蔡琰臉色卻是變得有些不爽。雖然這些書籍蔡琰並不是很感興趣,但是這麼多的書籍,僅僅是擺在家中,便能夠讓蔡琰感到非常舒服,現在這一下子全都給了秦誼,一時間還是讓她無法接受。雖然蔡琰也知道,秦誼比她要適合這些書籍,此時此刻,蔡琰終於後悔當初沒有好好跟隨父親學算學了。
“多謝蔡……恩師贈書!秦誼定當好好珍惜,想盡一切辦法保護好這些書籍,讓它們能夠傳誦於世,為更多的人所知曉!”當聽完蔡邕的這番話後,秦誼再次向蔡邕拜了又拜。
如果說之前的客套都是為了和蔡邕這個天下第一名士搞好關係,鑽營投機向上爬,那麼這一拜是秦誼發自內心的保證。因為秦誼意識到,自己除了保衛媳婦不帶帽子之外,還有著更重要的使命。如果自己練蔡邕的這六千冊書籍都保護不了的話,也真是一個穿越者之恥了。
“不要如此隆重,聽你這口氣好像要是生離死別的。這些書你慢慢搬,我這裡還有一套《論衡》,乃是會稽人王充王仲任所做奇書,我看了它以後學問大漲,我現在將此書贈與你,你可要好好研讀!”
“多謝恩師!”對後世曾經在初中歷史課本上獲得濃墨重彩記敘的《論衡》,秦誼倒不是很在乎,畢竟這書除了個別篇章外還是流傳到了後世,但是他卻從中感受到了蔡邕對自己的殷切希望,讓秦誼對杜嬋之外的第二個人產生了絕不辜負的念頭。
看著鄭重其事結果書簡的秦誼,蔡琰也是嫉妒得要死,這部《論衡》是父親在避禍吳地時所得,一直以來珍藏帳中,秘不示人,連她平日裡也很難看到,父親今日對秦誼如此,可以說是掏心窩子了,只是這個初識的秦誼,他為人究竟如何?究竟值不值得父親如此對待呢?
——我是終於良心發現的分界線——
邕曰:“此秦文合,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季漢書·秦誼傳》
喜歡三國之宜祿立志傳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宜祿立志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