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公!您想要在三日之內將這次郡縣的上計工作,即便是找來這麼多的幫手,恐怕也是非常不容易!”司空府中,蒯明和其他幾名大將軍府的同事正襟危坐在何顒面前,帶著點兒疑惑的表情向何顒問道。
這次何顒召集得都是大將軍府中的一些底層小吏,但是蒯明等幾個令史也跟著過來了,畢竟他們之前也算是何顒的手下,現在何顒遇到了麻煩,雖然有點兒自找的嫌疑,但他們這些令史還是要表露一下對何顒的支援。
雖然何顒現在只是司空丁宮的長史,也就是秘書長,但何顒這個長史地位很高,可是三公面前的大紅人。再加上黨錮之時,何顒在自身被通緝的情況下還幫助過很多士人,可以說是士人的楷模。
任誰都知道,何顒這個長史是幹不長的,只不過是他鍍金的一個資歷,將來肯定是要高升,即便是三公也不是不可能。於是乎,功利心頗重的幾個令史也都湊到何顒這邊,來為他負責的上計出謀劃策。
所謂上計,即由地方行政長官定期向上級呈上計文書,報告地方治理狀況。縣令長於年終將該縣戶口、墾田、錢穀、刑獄狀況等,編制為計簿亦名“集簿”),呈送郡國。根據屬縣的計簿,郡守國相再編制郡的計簿,上報朝廷。根據考核結果,朝廷對各級官員予以升、降、賞、罰。
上計制度,早在戰國時,魏、秦兩國便已經開始執行,秦律的《倉律》中即提到有關縣裡上計的情況。在秦朝,各郡每年九月必須定期地向中央報告本地的租稅收入、戶口統計、治安情況等。
等到了漢朝,漢律中更是出了《上計律》,是處置上計事務的專門律條。但即便如此,地方官上計時常舞弊,武帝時上谷太守郝賢因上計欺謾不實免官。漢宣帝劉詢曾指出當時地方所上的計簿,是虛假不實的具文,他命令御史要加強對計簿的查對和核實。元帝時,御史大夫貢禹說有的守、相因有過而企圖逃避法律的裁製,上計時便委使善於作弊者起草計書。
儘管漢代上計制存在不少弊病,但對於從上而下的層層督課,仍起到較大的作用。
而秦誼他們參加的這次上計,就是中央對下面州刺史進行考核的上計。各郡國於歲末向京師上計,乘計吏送計書到京城之便,地方上把向朝廷申報的其它簿籍或貢奉物品也一併帶去,郡國向中央推舉的孝廉之類人才,也可相隨而行。
而蒯明等幾個令史,都有著不錯的數學功底,更重要的是他們也都曾經接觸過上計的一些事宜。
雖然上計僅僅需要的是簡單的加法計算,但上計的內容可是包括全天下十三州一百餘個郡一千多個縣的戶口、墾田、錢穀、刑獄等多指標的累加,而且計算完了今年的情況還不算完,你得拿著這些資料和之前的上計結果進行比對分析,讓上級領導有個直觀的結論。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蒯明等幾個令史都覺得何顒的三天時間有些緊促。
“這個你們不用擔心,我已經請了幫手,估計那人今天差不多能夠到了!”而聽了蒯明的話之後,何顒也是微微一笑,對這次的上計,何顒早已經胸有成竹,所以忍不住賣了一個關子。
而就在何顒剛剛說完話之後,一名司空府的下人帶著一名風塵僕僕的三十多歲中年男子從外面走了進來。
看著本來跪坐著的何顒微微起身準備迎接,蒯明忍不住也跟著站了起來,同時觀察起眼前這個中年男子來。
儘管滿身的旅途倦意,但蒯明還是從這個男子身上嗅出濃郁的書卷氣,這絕對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物,只是不知道這個男子究竟是什麼來歷,能在上計一事上幫助何顒在三天以內完成這項工作。
“下吏徐嶽拜見何公!”就在來到廳堂之後,這個男子也是躬身朝著何顒施禮。
“公河徐嶽字)辛苦了!只是沒想到劉會稽竟然把他最得意的學生給派了過來,也真是給我面子!我原以為劉會稽會隨便派出一個弟子過來呢!”而見到徐嶽之後,何顒也是異常高興。
原來這人便是徐嶽徐公河啊!聽了何顒的這個男子的對話之後,蒯明也是忍不住再次打量了一下眼前這個平平無奇的男子,雖然不知道徐嶽用什麼辦法幫助何顒在三天內搞定上計,但細算前來,徐嶽此人可能能在算學這門學問中能夠排到天下前五的水平,倒是有著這個可能。
在漢代,數學還沒有淪落到明清時期那種低下的地位,還是非常受知識分子喜愛的。大漢王朝的高官幹部張蒼、劉歆可都是知名數學家,在州郡級別的省市領導裡面,也是出了張衡、馬融、劉洪這樣的數學家。
當然數學的地位還是遠遠比不上這個年代的主流學科經學,像是秦誼伯父秦升的老師馬融,就是以古文經學見長。之所以在數學上搞出了成就,那完全是因為馬融對當時非常盛行的宣揚天人感應、吉凶徵驗的圖緯之書也很感興趣。而讀這一類書,就需要有數學和天文學的知識,所以馬融研究數學只能算是一個業餘愛好罷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說起來,數學其實是儒家倡導的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後世竟被儒教的教棍壓制成“奇技淫巧”。
估計孔夫子要是穿越到後世,恐怕會被這群打著聖人“旗號”的教棍們給整死,畢竟“能拓國門之關”、“勇服於孟賁,足躡於郊菟,力招城關”、“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的孔夫子形象更接近被這些教棍們鄙夷至極的武夫們。
最初的儒生那不就是有文化的武夫嗎?君子六藝中的射和御可都是軍事技能,射箭自然不用說了,冷兵器時期軍人的必備技能,而駕車技術在以戰車為主要交戰工具的春秋時代,不亞於現代戰爭中的坦克駕駛技術。